924.一个关于温暖的故事

推荐阅读:让卷王当炮灰?她逆天改命赢麻了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直播读心毛茸茸,我成了警局团宠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融合是最高贵的召唤方式!天命神算毒士:开局为女帝献计,请陛下自爆朕来整顿豪门狗血文混沌天帝诀顶级兽夫太缠人,绝美娇雌想出逃

    大蘑菇啊。
    这才周一。
    离周末《新味》开播还早着呢。
    一天的直播看下来,看了闲适的乡村,看见了106岁的老人瑞,知道了“爆米花”做的“可乐”味的白酒。
    国之大,无奇不有。
    白酒竟然还有甜的。
    但是。
    跟美味蘑菇没关系啊。
    蘑菇呢?
    这不就来了么。
    满世界“蹭热度”的央视农业新媒体,咋可能放过这么热闹的选题。
    这次不但发视频,人都来了。
    应该,人又来了。
    骆一航带着郭站长各处走了一圈,介绍了美味菇的情况之后。
    周三。
    央视农业的视频发出。
    “饱饱好,这两天啊,一直收到私信,让讲讲大蘑菇。”
    “这是我们本行啊,必须得蹭,而且要光明正大的蹭。”
    “今天咱就来讲讲大蘑菇,全称是中国美味蘑菇,正正经经的学名。”
    “以中国命名的新农作物,顾名思义,百分之百咱们原产。它的发现地点就在XJ,也就是当年的西域。”
    “网上许多饱饱都在,时隔两千年的老祖宗严选嘛。”
    “不过,饱饱们更关心的应该是美味,它凭什么能用美味这个词当名字。”
    “这点啊,就得从它的生长环境起。”
    “与大家的传统印象不同,中国美味蘑菇是生长在沙漠里的。”
    “具体,应该是现在是沙漠,之前是沼泽地,长满了芦苇的沼泽。”
    “沙漠之下,有丰富的腐殖质提供它生长所需的营养。”
    “全身藏在沙子里面,遮挡烈日照射和保持水分不被蒸发。”
    “也正是因为如此隐秘,所以它在2015年才被发现。”
    “同样也是因为它生长的环境人迹罕至,动物都少见,所以这种蘑菇没有天敌,不需要防备动物吃它,防御属性全点在抗旱了。”
    “也让它长成了非常懂事的蘑菇。”
    “中国美味蘑菇,含有33%的蛋白质,以及足足十七种氨基酸,其中68.1%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也就是人无法自己合成,需要通过食物获取的营养成分。”
    “更是有高达5.4%的鲜味氨基酸,人为什么会觉得一样食物鲜美,美味,就是因为这些氨基酸成分。”
    “咱们拿常见的香菇做下对比,香菇够鲜美了吧,鲜味氨基酸含量2.2%。”
    “中国美味蘑菇也是现在已知的,可食用菌菇中氨基酸成分种类最多的品种。”
    “那么有没有比它更多的菌菇呢?没有。同样多的呢?有。”
    “有一种白鳞蘑菇,同样含有17种氨基酸,只不过可惜,它有毒,而且质地坚韧,吃起来像嚼轮胎,还不能消化。它不能吃。”
    “所以啊,想品尝到十七种氨基酸的蘑菇,到底能有多鲜美,只有中国·美味蘑菇一个选择。”
    “悄悄凡尔赛一下,昨天尝了一次,舌头差点吞下去。”
    可想而知,视频放到这里的时候,肯定满屏幕的我也要……
    “而这中国美味蘑菇是如何发现的呢,就要从一个人起,他就是华中农大、湖北农科院的王卓仁教授。”
    “王卓仁教授是我国食用菌领域的专家,培育出八个香菇、木耳、白灵菇等新品种。”
    “其中华香8号香菇已经遍布湖北,湖北饱饱们能买到的香菇,基本都是王卓仁教授在1999年培育的华香8号。”
    “而王卓仁教授,还是一位非常资深的食用菌种质资源研究人员。”
    “他走上这条路,还有一个故事……”
    一个温暖的故事。
    王教授记得很清楚,那是1984年,他还是一个青葱的大学生。
    在那时候,学农,等于没出息,想不开,脑子进水了。
    家里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学,你难道还想刨地!
    其实现在也有,比如秦秋雁。
    肯学农的人少,能坚持下来的更少,能坚持下来,而且真能学的进去,且展现出肉眼可见的天赋,更是凤毛麟角。
    求学时代的王卓仁,在华中农大,简直就是香饽饽。
    都知道做农业苦,做农业累,又苦又累还不挣钱。
    华中农大从上到下,都怕他跑了。
    但是,想留人不给待遇咋留啊。
    而待遇。
    当时的农大也不富裕,即便是教授,一个月工资也才一百出头。
    总不能凭白让人家奉献吧。
    待遇方面没办法,还有感情……
    有一次,王卓仁随师长们去野采。
    就是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样本。
    王卓仁虽然年轻,但是真没进过原始森林。
    在山林里走了一天,两条腿就跟不是自己的似的。
    又累,又冷,到了宿营地,忍住不靠在一棵树下,裹着大衣打了个盹。
    不知过了多久,被一股暖暖的香味所唤醒。
    睁眼一看,火堆上架着一口锅,锅里煮着蘑菇汤。
    他的系主任乐呵呵的招呼:“醒啦,刚刚好,快来喝一碗汤暖和暖和。”
    原来在他睡下之后,两位院士拖着疲惫去采的蘑菇,系主任煮的汤……
    师长们,已经那么大年纪,为了他一个普通学生。
    据王卓仁教授所,这是他喝过的最温暖的一碗汤。
    感动的偷偷擦眼泪……
    在这之后,王卓仁教授就一直投入到了食用菌的资源收集、保藏与评价利用上,一直到现在。
    一共培育出八个新品种,收集保护了品种无数。
    并亲自发现并命名了两个新品种。
    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美味蘑菇。
    除此之外,王卓仁教授还每年培训各类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近千人次;研究出羊肚菌稳产高效栽培技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农业工作者的努力,我们的餐桌上才能源源不断出现美味、营养又健康的食物……”
    郭站长最后道。
    他今天的是蘑菇么?
    是蘑菇。
    但同样也是在人,一代一代的农业工作者。
    一代又一代,如同王卓仁、如同采蘑菇的院士这样的农业工作者们。
    他们就像是耕耘在希望田野上的诗人,用双手和汗水,书写着一曲曲筚路蓝缕的赞歌。
    他们的故事,是一首没有华丽辞藻的散文诗,却充满了坚韧与不屈。
    他们的精神,是自力更生的宣言。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他们没有等待,也没有逃避。
    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摸索出一条条适合本土的农业发展道路。
    他们的精神,是奉献的诗篇。
    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奉献给了农业事业,将一样又一样高产、新鲜、美味的农产品送上了家家户户的餐桌,保障了粮食的安全。
    他们的精神,是坚韧不拔的传奇。
    面对重重困难,他们从未轻言放弃。他们的心中,有着不灭的信念,有着不屈的意志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些岁月,一代又一代的农业工作者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见。
    他们的精神,如同那片土地上最坚韧的根。
    深深扎进土壤,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正是他们,走过了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迎来了农业科技的春风,拂过希望的田野。
    拂过这片曾用他们的汗水浇灌的田野,这片古老的土地。
    从“人扛牛拉”到“机器耕种”,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汗水农业”走向“智慧农业”。
    一步、一步。
    当晨光初照,露珠闪烁在翠绿的叶尖,一片片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着新生的故事……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0/547/4790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