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一份提纲

推荐阅读:重生1977大时代那年花开1981三国:袁家逆子,开局摔玉玺穿到七零,我成了全大院最靓的崽小米重工,第一次创业!我的透视超给力隋朝的棋局来自末日夫人请住口四合院:农场主的幸福生活

    如果是自己的学生,已经挨了姚汉松的三遍骂了。
    可惜不是,至少现在还不少。
    再者,上次林思成给他的印象太深:仅凭文献,论文数据,就能推导出技术难点,乃至近至失传的绝艺,让姚汉松大受震憾。
    这又过去了半个月,又找来了两件真品,且极有关联性。不定,就研究出了点什么眉目。
    猜忖着,姚汉松点了点头:“好,那就试一试……张平,通知实验室。”
    张平快步而去,林思成把漆盒、金冠又装了回去。
    师生俩各提一件,跟着姚汉松上了四楼。
    “林,你准备怎么试?”
    林思成谦虚的笑了笑:“只是理论性的研究了一下,实践的不多,还是从头来吧。”
    “对!”姚汉松点头,“脚踩实地,稳打稳扎!”
    林思成恭恭敬敬:“姚教授的对!”
    王齐志暗暗撇嘴:林思成又开始装嫩了?
    就像在学校,商妍问:林思成,我就没见你怎么补过釉上彩,你这上来就是多彩瓷,你行不行?
    林思成:只是理论性的研究过一点,不过没关系,可以先试一试吗。
    结果一试,就补好了一樽青花龙纹大罐?
    现在想起来,大罐补好的那一刻,商妍瞠口结舌,呆若木鸡的表情,都好像历历在目。
    暗暗转念,几人来到四楼的黄金工艺研究室。
    地方很大,仪器也很多。熔炼、锻造、錾刻、传统工艺、精密加工,乃至研究测试等等,该有的工具和仪器一样都不缺。
    人员配备的也很齐,雕、拓、铸、錾、漆,以及辅助人员,林林总总十来位。
    王齐志很自觉,大致介绍了一下,他就退到旁边当透明人。
    林思成挨个握手,腰微微一勾,脸上带着淡淡的笑。见谁都是老师,张口就是“您”
    “黄教授(实验室负责人),上次姚教授和陈教授(金银组组长)专门提过您,让我跟您多学习……”
    “刘老师好,您多指教!”
    “白老师,今天麻烦您!”
    “姜老师,等会您辛苦!”
    一一致谢,最后,林思成又笑着解释了一下:“几位老师,稍后言语上要有冒犯,诸位多多担待。完了后,我向各位赔罪!”
    黄智峰还在想:这孩是不是有姚科(姚汉松)、陈组的那么厉害还不知道,但挺懂礼貌,嘴也甜。
    再者都是为了研究,既然姚科让他们辅助,也无所谓冒犯。
    当然,如果实验流程有问题,或是操作不符合规定,他们肯定会提醒。甚至中止实验,也不是不可能。
    转着念头,黄智峰又笑着鼓励了一下:“林,别紧张!”
    “好的黄教授!”
    林思成笑了笑,又拿出漆盒和之前买的那方平锐铜境,而后环视一圈:“各位老师,我们先从漆盒开始!”
    众人齐齐点头。
    “那各组准备。”
    “早准备好了!伙子,你别紧张,你就开不开工?”
    不知道谁应了一声,实验室传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开,这就开!”
    林思成也笑,把实验计划发了下去,姚汉松和黄智峰也要了一份。
    低头再看:
    一、陶模、木模……二、裱胎……三、漆糊……四、粗灰、中灰、细灰……
    五、底漆、胎漆、色漆……六、填金……七、雕漆……八、螺钿……
    拿着薄薄的一张纸,越往下看,黄智峰越是狐疑:这是实验计划?
    物料处理的部分还好,要求都写的比较细。模具的数据要求也比较清楚,比如材质、脱脂等等都有注明。
    但再往下,涉及到工艺部分,也就是从裱胎开始,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特别后面三点:这是戗金工艺的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但这上面,涉及到具体工序、具体流程、具体数据,一概没有?
    总不能是害怕工艺外泄?
    肯定不是,因为没这个必要:这又不是失传工艺,早被省博研究了个通透。古文献也罢,研究数据也罢,省博应有尽有。
    所以,更像是……这孩还没学会?
    既然都还没学会,你推导什么工艺?
    黄智峰又看了一遍,又瞅了瞅姚汉松。
    姚汉松琢磨了一下。
    要是让他心理话,林思成没学会核心工艺才正常。
    就一点:戗金的部份,也就是漆盒上的那些花纹,用的是国画中的铁线描和游丝描:人物衣纹用连续0.3mm宽直线,花卉叶脉用0.1mm曲线,刻入漆层约150μm。
    全是微米级操作,没个十年八年的国画和雕刻功底,别刻,模线他都画不出来……
    转着念头,姚汉松往台上看了看,解释了一下:“林是自学成才!”
    “啥?”
    黄智峰愣住,猛的扭过头,好像在:你不是他老师吗?
    王齐志脸上的肉抽了抽:你们有完没完了,这一茬是过不去了是吧?
    察觉到王齐志的脸色不好看,黄智峰连忙回过头,又盯着那张纸:意思就是,核心工艺他还没学会?
    “那前面这些呢?就裱胎、浣漆、髹涂?”
    姚汉松想了想:“这些他应该会!”
    “自学?”
    姚汉松点点头:“自学!”
    上次就聊过,林思成的成长经历又不是什么秘密:爷爷是陶瓷文保学教授,从耳濡目梁,学了点鉴赏和陶瓷修复技术。
    然后上大学,才系统性的接触其它修复工艺。但就以大学阶段的课程,顶多算是了解一些理论知识,连皮毛都算不上。
    包括现在,林思成都还没毕业,拜了个老师,却拜的驴唇不对马嘴。他不靠自学,靠什么?
    合作了几十年的默契,姚汉松只需一个眼神,黄智峰就能猜个大概。
    正因为能猜到,才无法理解。
    要理论学习,这个他信。有悟性、记忆力好的学生,他不是没带过。
    但所谓纸上谈兵:教学理论和实际操作有天壤之别。
    就林思成这年纪,从十五六岁开始学,能把裱胎(漆盒的骨架,用苎麻布裱成)、调漆、垸漆(苎壳加固)学会,都够称得上一声天才了。遑论后面的髹涂和戗金?
    下意识的,黄智峰又看了看台上的林思成:甚至于,这些可能他都没学太会?
    暗暗转念,他吐了口气:“那就先看看?”
    姚汉松点头:“当然!”
    不过是试一试,看着别出事故就好……
    两人一问一答,王齐志心知肚明,但没解释。
    按照原计划:他和林思成到市鉴,至少要忙两到三天,最早要到下周一或是下周二,才有时间来省博。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林思成捡了一樽玉温明,让市局如临大敌,哪还顾得上鉴定玉器和翡翠?
    正好东西就在手边,师生俩一商量,索性先来省博,提一提黄金工艺申遗的事情。
    如果再能借用一下省博全先进、设施最齐全的实验室推一遍工艺,就再好不过。
    所以,那份所谓的实验计划,只是出于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的心态,临出门时林思成才临时起草的一份提纲。
    没想到,他只是提了一下姚教授就答应了?
    但不能讲,不然多少有点不尊重人,乃至看不起省博的意思。
    暗暗转念,王齐志静静的坐在角里,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台上的林思成。
    裱布、塑底、打灰、配漆、推光……
    林思成有条不紊,围在身边的人却越来越多。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1/1013/7549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