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推荐阅读:雷霆圣帝、这个武圣血条太厚、领先人类一千年、让我娶傻千金,你又回来求我离婚?、八零:闪婚大佬医生后被宠哭了、混沌仙狱、雪夜活埋后,我夺了假千金凤命、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青玉案:大理寺女卿、资本老太带全家重开,极品都慌了、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五面,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这一段是明己三、释违经三性难。这一段分成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先看第一科,正式明三性不离识,我们看讲义。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有三性?
前面的论文是证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的万法唯独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如果这样的道理能够成立,为什么世尊处处在大乘经典当中,诸法有三性。这个意思就是,既然诸法有三性,这个三性怎么是由心识所变现呢?是这个道理。这个地方就解释了: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事实上佛陀所安立的三性,也是以我们的心识所安立的,不离开我们的心识,是我们的心识的不同性质而安立三性。这以下就正式明三性的性质,“所以者何?”我们看颂文。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段、“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第一个偈颂是明遍计所执性。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半个偈颂是明依他起性,这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第三段,圆成实性。总共是有三个偈颂来发明三性的一个道理。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我们先看第二段,二十七面,先解释依他起性,再解释遍计所执性,再解释圆成实性,照这样的次第。在二十七面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这个依他起自性,这个“依”这个是依托;这个“他”是众缘,众多的因缘。不过这个地方的众多因缘,在唯识学所强调的主要是心识,主要是心识的作用。但是因为心识的作用有八识,还有它相应的心所,所以也可以是众多的因缘,不是单一的因缘。依托众多的因缘所生起的体性,叫做依他起性。
我们看注解。“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这个心,“依此心”,这个心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当然这个心如果是清净的,那就是四智菩提了,这个心包括杂染的心识,也包括清净的心识。当然心的活动就带动了心所,以及它的体、相、见分。这个体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个心心所的自体,生起作用的时候变成见相二分,我们前面过了。这样的一种心心所的自体和它的作用,都由分别的心识的因缘所生,故名依他起性。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我们看什么叫分别?这以下解释分别这两个字,“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这个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这个心法的特色就是有缘虑的功能,它能够去了别一切的境界。“若染若净”,这个染是指的是有漏的心识,八识的心王;这个净是指无漏的四智菩提,都叫做分别,“分别缘所生”。“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复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我们由于一念心识的一动,这心识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了。这个心识不动的时候就是一个自证分,那是没有能分别,也没有所分别,这样的对立的。但是你这个明了性一动,见相二分就出现。出现的时候见相二分一接触,又会展转的生起作用,叫展转复生染净的心心所的体和见相二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依他起性主要的就是一个心中的业力,这个时候我们先不讨论我们的分别的功能,就是业力。比如我们心识,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变现出人的色心诸法——人的果报、人的思想。如果我们这一念心有罪业,有杀盗婬妄的罪业很强,心中的杀盗婬妄的罪业,临命终的时候就变现出恶鬼道的色心诸法,这个色法也丑陋,内心也苦恼不安,就是有鬼的外表和鬼的思想。而这些都是叫依他起性,就是依托我们心中的业力变现。
当然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有漏的业力和无漏的业力,如果是圣人的心识,那变现就是清净庄严的法界,无漏的法界。所以依他起性,有有漏的依他起和无漏的依他起,这两个。不管是有漏、无漏,都不是上帝创造,依他起就是这个东西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有,是由于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变现出来。这叫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分别心的业力的因缘所显现,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地方就涵盖了整个色心诸法,不过是以心法为主,因为色法是由心法所变现。
好,那么这样呢,我们再来看遍计执就容易清楚了,我们再看,翻到讲义二十六面。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初云由彼彼遍计”,这个是由彼彼遍计,这个地方是指“能遍计”,能遍计的心。由彼彼,这个彼彼指的是它的种类很多。这个能遍计的心,它的数量很多很多的,它的情况很多。有时候是遍计这个我、遍计法,有各式各样的我法的执著,我们待会看内容就知道,很多的很多的种类。这个“遍”就是普遍,它不是在单一的色心诸法,它能够普遍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叫做遍,这个遍就是普遍。这个“计”就是执著一切法有自性,叫做计,就是执著一切法有自性。我们简单地解释这个文字,看它的内涵。
“谓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就是“由彼彼遍计”,就是能遍计的心识,执著在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法。那这当中能遍计的是谁呢?这以下加以简别。“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遍计也”。就把八识,是谁能够遍计呢?这个第八识和前五识这两个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不带名言,不能够安立名言,只能够做自性的分别。就像这个镜子取相状一样,镜子去取相状,它取到一个人的相状,就是一个相状。它不能够这是一个人,它不能讲话的,不能安立名言。不能安立名言就不能计度分别,所以它不是能遍计。这个地方所谓的能遍计,要简别第八和前五。
其次,“第七的末那识但计而不遍”,第七意识它是会有名言,所以它有执著的功能。但是它不能普遍,因为第七意识在计度的时候,它是很专注地去执著第八识的见分而已,其它的它一概不管。所以它这个执著的功能是不能普遍,所以计而不遍。那么谁是能遍计呢?“惟第六识,为能遍计也”。第六意识它能够安立很多很多善的恶的名言,它也能够在一切的法中去分别,所以叫能遍、也能计。
在《成唯识论》讲这个“由彼彼遍计”,它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都是能遍计。不过这个地方在六七当中,又把第六意识给强调出来,主要的是第六意识,主要是第六意识。
这个是这样子,“由彼彼遍计”。如果我们这个执著是讲俱生的我执,那么当然指的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执著的时候,那是很微细的一个对第八识的见分的明了性,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自我,那是很微细的,但是那种执著是单一的。第六意识的执著那就是普遍的,它的执著是在五蕴的身心里面去分别执著。
比如我是一个人,我就认为这个人是我。人又有男人和女人,这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去做一切事情;这个女人就是执著我是一个女人,那么她一切的行为就以女人的思想来发动,我是一个女人,我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我是一个男人,我就是成家立业,做种种的事业。那么他今生是个男人,下辈子变女人,他的思想又改变,他又以女人来做自我;女人死掉以后变一只蚂蚁,他又以蚂蚁为自我,这个“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
所以第六意识执著这个我是“由彼彼遍计”,各式各样种类;不像第七意识的执著是非常得专一。因为阿赖耶识的这个明了性很微细的,变化不大;但是这个五蕴的身心就变化很大,这个是业力所变的,一个转轮圣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那种感受,跟一只蚂蚁的色受想行识那不一样了。这个地方,在论文当中所强调的是第六意识,所以加一个“彼彼”。就是有各式各样的遍计,强调第六意识,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次云“遍计种种物”,前面的是一个能遍计。能遍计是遍计谁呢?就是遍计种种物。这个地方指的所遍计,“既是依他起,色心诸法也”。第六意识它在执著,是对谁在执著呢?是对于我们依他起的色心果报,是一个人的色心,或者是畜生道的色心,乃至于诸天的色心。这个所遍计是依他起。
这个圆成实性,这个真如,为什么不是我们所执著的境界?因为我们第六意识不能去攀缘真如,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色心诸法活动,所以它所遍计的也只有依他起性,它要去攀缘真如,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讲,它所遍计的唯独是依他起的色心诸法。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次云“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前面的是讲能遍计和所遍计,这个地方把能跟所合起来。不管是能遍计,或者是所遍计,其实它所遍计到的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是不合乎诸法实相的,我们看解释。“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这个地方解释遍计所执的体性怎么安立的。不过是依于依他起的心心所的体见相分等。
这个依他起性的体性,在唯识学是同意的,虽然如梦如幻,但不表示没有。比如我们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有人的外表、人的思想,这个是业力所现的,虽然它刹那刹那的变化,我们的外在的色法刹那刹那地老病死,内在的心识也刹那刹那地在变异,但是它不是没有,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是存在的,只是它无常变化而已。
但是这个遍计执不是,它是就着这样的一种色心诸法,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有一个真实的法。这个“我”就是主宰,为什么这个真实的自我是不可得呢?所谓真实,就是它这个体是恒常住、不变异。比如我们今生是一个男人,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就是男人的思想,男人的受想行识——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思想、男人的了别性。你下一辈子变一个女人,你这个思想有变化了,这男人的思想思考模式,跟女人思考模式不一样。你这样一个思想是“我”,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女人你死掉以后变成一只蚂蚁,这个时候你的思想变成很卑劣;你蚂蚁的果报受完以后,善业起现行你变成一个转轮圣王,你对自己又充满了自信,统领四天下。那么你前一生的我、跟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一定有变化了,有变化,你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是错误的。而这样的自我是怎么来的呢?叫遍计所执性。
就像这个绳子,我们今天用麻编一个绳子,但是在黑暗当中,我们认为绳子是一条蛇。这个蛇的影像是不存在的,因为基本上它只是一个绳子,但是你觉得它是一个蛇,这个蛇的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我们认为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断变化的,刹那刹那地变化,你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样。当我们一个思想经过佛法熏习以后,思想也会有变化。我们过去觉得很重要的,现在觉得不重要;我们过去觉得这件事情不重要,现在觉得变成很重要。所以这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的,因为你前一刹那的我已经消失了,换了一个新的心识,前一念的思想消失,下一刹那的心识产生了。所以执著色心诸法有一个自我,这个是遍计执。
其次,这个法就是一个轨持,一个轨范。比如,我们看到榴莲,欢喜榴莲的人,内心跟榴莲一接触的时候,就用很好的名言来安立它、来赞叹它,这个榴莲特别得甜美。那么不喜欢榴莲的人,就用不好的名言来安立它,这个榴莲特别得臭秽。其实这个甜美和臭秽的体性都是不可得,都是你的名言安立。这个榴莲就是榴莲,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色法,一个东西存在,它那样就是那样子。我们心中去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性质安立一个甜美、安立一个臭秽,这个就是遍计执。这个是你的名言安立的,从业力显现的角度它不是这样子,它就是这样子而已。它也只不过是这样子而已,你认为它是甜美,你增加它增益了;你认为它臭秽,你又把它减损了。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我们的虚妄执著。就是执著一个实我、实法。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就是我们对于我们这一期果报刹那变化的色法、心法,由于我们的名言,安立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和法——我执和法执,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古德讲一句话就是“情有理无”,就是凡夫的情识认为有,但是从智慧来观察,从理性来观察是没有的,情有理无。这个就是遍计执,遍计执就从依他起当中执著有一个实我、实法。
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凡夫如果没有学我空观、法空观,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遍计执,我们没有一个人活在依他起当中,没有一个。每一个人的心只要没有经过训练,就按过去的思考模式,我们都是在遍计执当中。就是你一执著,全部的依他起全部转成遍计执,就是全绳成蛇,全部的绳都变成蛇了,已经没有绳的相貌。就是我们看到的全部都是蛇,看不到绳子了,是这样子。再看第三个体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次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地方我们要先消文,文比较多,先消文再解释。这一段是讲圆成实性的体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地方圆成实性,它不直接解释圆成实性,它是借着依他起来发明圆成实。圆成实性是怎么建立的呢?“圆成实于彼”,这个“彼”就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是就着依他起性,“常远离前性”,这个“前性”指的遍计所执性,前面的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就着在一切的色心诸法的因缘所生法当中,我们能够破除我执法执,远离遍计执,这个时候是圆成实就出现了。圆成实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你能够从依他起当中破除我法二执,圆成实就出现了。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把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把它做一个明。故此,这个“此”指的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非异非不异的关系,讲一个譬喻,“如无常等性”。无常这个道理,跟诸法也是非一非异的。就像无常这个理性,这个理论,跟一切法的性质也是非一非异,这下面会明。
“非不见此彼”,这个非不见此彼是讲一个修证次第。这个三性的发明次第,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到依他起。不是你能够“非不见”,非不见就是要见到的意思,“非不”两个否定就变成肯定了。就是,你一定要见到此圆成实性,才能够见到依他起性。讲一个白话就是,你一定先证到空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才能够看到诸法的差别相。一定要先得到根本的无分别智,才能够生起后得智。所以讲非不见此,而能够见彼。非是能够见到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到依他起。你一定要先证得圆成实,才能够证到依他起。
好,这个是消文,我们看内容,看二十七面、圆成实性。“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这个“等”包括下面所有的话。等包括“前远离前性”,这个地方讲前远离前性。“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这个圆成实,这地方讲出了三段的内涵 。先讲这个“圆”。这个“圆”就是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的意思就是讲出它的随缘义,它有随缘。它能够随顺众生的因缘,普遍在十法界众生的心中。我们的每一个心都有圆成实性,这意思就是我是很苦恼,但是圆成实性还是有,就是圆满。它是很公平的、普遍的散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叫做圆满。这个“成就”就是恒常存在,你造了五逆十恶它也是存在,五逆十恶的罪业不能破坏它的,就是恒常存在。
“诸法实性”,这个“实性”就是无有变异,它没有变化。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它也不会增加;你改天懈怠了,它也不会减少,不增不减。成就和诸法实性,这个恒常住不变异,是讲它的不变义,它有不变的体性和随缘的体性。前面的圆满是讲随缘义,这个地方成就和诸法实性是讲不变义,它有随缘和不变这两个性质。所以讲“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随缘不变的体性是怎么开展出来的呢?你一定要就着依他起当中,要破除遍计执,破除我执、法执,才能够开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圆成实性。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这个地方是讲出一个譬喻,这个圆成实性就是真如了,简单讲就是真如,后面会讲到。这个真如的理性跟依他起这个相状,这以下讲出两个譬喻,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这个绳子是有变化的,麻是不能变化。这个麻能够打成一个蝴蝶的绳子,也可以把它打成一个苍蝇的绳子,各式各样的形状都可以,这个绳子是我要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但是这个麻的本质是不能变化的,这个麻就是圆成实性。
水跟波也是这样,水遇到石头和风的因缘,有大波浪波浪,各式各样的波浪,各式各样形状的波浪,这个波浪是有变化的,就是依他起性。我们有这个业力的因缘,善业的因缘变成人天,恶业的因缘变成三恶道;但是它的体性都是圆成实性,就是水,水的体性不能改变。所以它不是异,也不是不异,你它完全相同也不对,它完全不同也不对。
“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这无常无我的道理跟一切诸法也是非异非不异,以下会解释。为什么无常无我跟蕴处界诸法是非异非不异呢?如果绝对是差异,这个无常的理论跟诸法是有差异,那么蕴处界就不是无常。因为这两个是差异,就完全分开了,蕴处界跟无常没有关系;那你完全是差异,那这样子蕴处界是无常就不能成立,但事实上蕴处界它的体性是无常的。
但是你它是不异,完全是相等,蕴处界跟无常完全是一样,不异就是完全一样,那么无常就不是蕴处界的共相了,那就是它的自相了,那这样子不能建立起来。这个无常是普遍在所有的蕴处界,不是单一的蕴处界而已,所以它们也是非异、非不异。
今圆成实与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
这个地方我们把观念厘清一下。这个圆成实性,从唯识来它是一个真如理性。这个真如理性它是普遍在一切法当中存在,它的体性有不变义,有随缘义。这个依他起性是它随缘这一部分,所以依他起事实上是圆成实的一个部分,它的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黄金。黄金你把它打造成一个桌子,它现出一个桌子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称这个桌子是依他起性,因为它要很多因缘才出现的。但是你这个桌子是黄金,可以;但是你黄金是桌子就不对,因为黄金它可以做桌子,也可以做椅子,也可以做佛像。
就是,这个圆成实性是普遍的作用,它能够做桌子,也能够做椅子,也能够做佛像,做各式各样东西都可以;依他起性是某一种因缘出现的某一个法;但是圆成实性它不是,这个道理是普遍的。所以它们两个是非异非不异,你它们两个完全分开也不对,你它完全相同也不对。因为这个黄金毕竟它的体性是广大的,可以这样讲,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讲,它的一个部分。桌子是黄金的一个部分,它暂时先做成桌子,暂时;哪一天我们桌子没有需要,把黄金融合,再做成一个椅子,也可以。所以依他起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它是圆成实的暂时因缘所显现的一个东西,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
我们过去也讲一句话这个禅宗,一个年轻的禅师遇到一个老和尚,顶礼老和尚。老和尚: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病死的色心诸法,这个色心诸法是不值得你顶礼。这个禅师就: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依他起,我顶礼你色心诸法刹那变化当中,有一个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性,我顶礼那个圆成实性,礼非老朽者,那个非老朽,非老病死。这个色法是老病死,这一念心这个八识的心王,我们一路研究过来,知道八识的心王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在这个依他起当中,有一个不生灭的圆成实。
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子,它没有离开依他起,但是它跟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依他起只是它一种暂时的因缘,它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出现的因缘,你用不同的业力来熏习它,它随时会有变化的。所以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在某一个时间、空间所显现的一个相貌,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是这样子的。所以一切法跟真如的关系就是这样,非异非不异,先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后云“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是讲开展三性的次第。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看到诸法实相,因为有执著,这个时候“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
我们在照见诸法实相的次第,一定要先破除遍计执,达到遍计本空,证得圆成实性,然后才见到依他起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定先成就根本无分别智,证到真如了以后,然后再生起后得智,了达诸法如梦如幻的一切智慧。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对于三性的一个修证的次第。
最后总结。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中那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它不离开我们的心识,这个三性都不离开心识。就是,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有烦恼的相貌,烦恼当然是扰动的;有良善的相貌,有时候我们会起善心,寂静安乐的相貌。这些相貌是怎么来呢?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我们过去熏习而有的,业力的熏习。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是恶,都是依他起性,就是前面善恶业力的熏习而有。
那么我们认为这个烦恼是真实的,善心也是真实的,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那么重都不改变呢?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因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这个人为什么那么我慢呢?我的个性就是我慢,没办法改变,这个慢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改变的。这个就是遍计执,认为这一念的心的善恶是有自我的,不是因缘有,是自性有,这个就是遍计执。那么不管是善、不管是恶,这当中有一个非善非恶、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本性,自性清净心,那个就是圆成实性。所以个三性完全是依止我们的心安立的,就是在发明我们内心的三种状态。
先讲到这里,其他的观念我们再用附表来解释会更详细,有问题可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它后面会讲,我们先看三十面,这个地方讲“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这个“此诸法胜义”就是前面的圆成实性,它就是真如。这个理论我们看看今天会不会讲到,后面会讲到,它就是真如。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在《唯识学》的真如是没有明了性,它是一个二空的理性,所以它不能受熏。天台宗的真如是可以受熏,我们待会还会再提一下。不过这个地方是这样,自性清净心,天台宗跟唯识宗,对真如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天台宗认为这个真如理,真如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就是它受熏,真如受熏,因为它有明了性就能受熏。
那唯识宗认为这个真如是一个我空法性,是存在法界的一个道理。当然我们这一念分别心跟这个道理相应了以后,就圆满成佛。但是这个意思就是,你没有证得真如理之前,我们没有自性清净心,它不能普遍在每一个众生的心识当中,所以有等于没有。所以唯识宗的真如不能受熏,唯识宗谁受熏?阿赖耶受熏。就是你的阿赖耶识跟真如理相应了,阿赖耶识就变成无垢识;但是你没有跟它相应,你永远就是阿赖耶。
但天台宗的思想不是这样,天台宗,我虽业障凡夫,何期自性本自清静,当下。所以天台宗的真如,就普遍的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意思。但是唯识宗不明显讲这个观念,这个真如理是有,但是你不证得就等于没有,你还是活在阿赖耶这个生灭当中。所以唯识宗的真如是比较清高,这个真如理性不受熏,它不能跟那些杂染法混合在一起的,不可以,所以唯识宗的真如是不受熏的,你要证到它,要破执才能把它开展出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你讲自性清净心也对,但是它不强调本具,就是佛才有。唯识宗认为这个圆成实性,要初地以上的圣人才能够开展出来。但天台宗讲自性清净心是每一个众生都有,它有性具的观念。不过,唯识宗很少用自性清净心,因为清净心就是有明了性,那个心就是有了别性。唯识宗的这个真如理是一个道理,它是一个理性,一个存在法界的一个道理。它是一个法,不是一个心,只是一个法,你一定要跟那个法相应了以后,这个法才会对你产生作用。但是天台宗这个真如它本身就是你这一念心安立,你这一念心就是真如。
这个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是这样子,我待会还会再提一下。
这一段是明己三、释违经三性难。这一段分成两科:初、正释三性不离识,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今初,先看第一科,正式明三性不离识,我们看讲义。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初正释三性不离识。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识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有三性?
前面的论文是证明了万法唯识的道理,一切的万法唯独是我们的现前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如果这样的道理能够成立,为什么世尊处处在大乘经典当中,诸法有三性。这个意思就是,既然诸法有三性,这个三性怎么是由心识所变现呢?是这个道理。这个地方就解释了: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事实上佛陀所安立的三性,也是以我们的心识所安立的,不离开我们的心识,是我们的心识的不同性质而安立三性。这以下就正式明三性的性质,“所以者何?”我们看颂文。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第一段、“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第一个偈颂是明遍计所执性。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半个偈颂是明依他起性,这第二段。第三段、“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第三段,圆成实性。总共是有三个偈颂来发明三性的一个道理。
我们看蕅祖的注解,蕅祖的注解我们先看第二段,二十七面,先解释依他起性,再解释遍计所执性,再解释圆成实性,照这样的次第。在二十七面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这个依他起自性,这个“依”这个是依托;这个“他”是众缘,众多的因缘。不过这个地方的众多因缘,在唯识学所强调的主要是心识,主要是心识的作用。但是因为心识的作用有八识,还有它相应的心所,所以也可以是众多的因缘,不是单一的因缘。依托众多的因缘所生起的体性,叫做依他起性。
我们看注解。“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是怎么安立的呢?是由这个心,“依此心”,这个心指的是八识的心王。当然这个心如果是清净的,那就是四智菩提了,这个心包括杂染的心识,也包括清净的心识。当然心的活动就带动了心所,以及它的体、相、见分。这个体就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这个心心所的自体,生起作用的时候变成见相二分,我们前面过了。这样的一种心心所的自体和它的作用,都由分别的心识的因缘所生,故名依他起性。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我们看什么叫分别?这以下解释分别这两个字,“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这个心王、心所,它都有攀缘思虑的功能,这个心法的特色就是有缘虑的功能,它能够去了别一切的境界。“若染若净”,这个染是指的是有漏的心识,八识的心王;这个净是指无漏的四智菩提,都叫做分别,“分别缘所生”。“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复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我们由于一念心识的一动,这心识一动就变成见相二分了。这个心识不动的时候就是一个自证分,那是没有能分别,也没有所分别,这样的对立的。但是你这个明了性一动,见相二分就出现。出现的时候见相二分一接触,又会展转的生起作用,叫展转复生染净的心心所的体和见相二分。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依他起性主要的就是一个心中的业力,这个时候我们先不讨论我们的分别的功能,就是业力。比如我们心识,有五戒十善的因缘,就变现出人的色心诸法——人的果报、人的思想。如果我们这一念心有罪业,有杀盗婬妄的罪业很强,心中的杀盗婬妄的罪业,临命终的时候就变现出恶鬼道的色心诸法,这个色法也丑陋,内心也苦恼不安,就是有鬼的外表和鬼的思想。而这些都是叫依他起性,就是依托我们心中的业力变现。
当然这个地方也包括了有漏的业力和无漏的业力,如果是圣人的心识,那变现就是清净庄严的法界,无漏的法界。所以依他起性,有有漏的依他起和无漏的依他起,这两个。不管是有漏、无漏,都不是上帝创造,依他起就是这个东西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自然而有,是由于我们心中的业力所变现出来。这叫依他起性。它是由我们分别心的业力的因缘所显现,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地方就涵盖了整个色心诸法,不过是以心法为主,因为色法是由心法所变现。
好,那么这样呢,我们再来看遍计执就容易清楚了,我们再看,翻到讲义二十六面。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初云由彼彼遍计”,这个是由彼彼遍计,这个地方是指“能遍计”,能遍计的心。由彼彼,这个彼彼指的是它的种类很多。这个能遍计的心,它的数量很多很多的,它的情况很多。有时候是遍计这个我、遍计法,有各式各样的我法的执著,我们待会看内容就知道,很多的很多的种类。这个“遍”就是普遍,它不是在单一的色心诸法,它能够普遍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叫做遍,这个遍就是普遍。这个“计”就是执著一切法有自性,叫做计,就是执著一切法有自性。我们简单地解释这个文字,看它的内涵。
“谓能周遍计度,妄执我法。”就是“由彼彼遍计”,就是能遍计的心识,执著在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当中,有一个我、有一个法。那这当中能遍计的是谁呢?这以下加以简别。“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遍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遍计也”。就把八识,是谁能够遍计呢?这个第八识和前五识这两个心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不带名言,不能够安立名言,只能够做自性的分别。就像这个镜子取相状一样,镜子去取相状,它取到一个人的相状,就是一个相状。它不能够这是一个人,它不能讲话的,不能安立名言。不能安立名言就不能计度分别,所以它不是能遍计。这个地方所谓的能遍计,要简别第八和前五。
其次,“第七的末那识但计而不遍”,第七意识它是会有名言,所以它有执著的功能。但是它不能普遍,因为第七意识在计度的时候,它是很专注地去执著第八识的见分而已,其它的它一概不管。所以它这个执著的功能是不能普遍,所以计而不遍。那么谁是能遍计呢?“惟第六识,为能遍计也”。第六意识它能够安立很多很多善的恶的名言,它也能够在一切的法中去分别,所以叫能遍、也能计。
在《成唯识论》讲这个“由彼彼遍计”,它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都是能遍计。不过这个地方在六七当中,又把第六意识给强调出来,主要的是第六意识,主要是第六意识。
这个是这样子,“由彼彼遍计”。如果我们这个执著是讲俱生的我执,那么当然指的是第七意识。第七意识执著的时候,那是很微细的一个对第八识的见分的明了性,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自我,那是很微细的,但是那种执著是单一的。第六意识的执著那就是普遍的,它的执著是在五蕴的身心里面去分别执著。
比如我是一个人,我就认为这个人是我。人又有男人和女人,这个男人,就以男人为自我去做一切事情;这个女人就是执著我是一个女人,那么她一切的行为就以女人的思想来发动,我是一个女人,我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我是一个男人,我就是成家立业,做种种的事业。那么他今生是个男人,下辈子变女人,他的思想又改变,他又以女人来做自我;女人死掉以后变一只蚂蚁,他又以蚂蚁为自我,这个“我”就是一只蚂蚁,我的工作就是把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从西边搬到东边。
所以第六意识执著这个我是“由彼彼遍计”,各式各样种类;不像第七意识的执著是非常得专一。因为阿赖耶识的这个明了性很微细的,变化不大;但是这个五蕴的身心就变化很大,这个是业力所变的,一个转轮圣王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那种感受,跟一只蚂蚁的色受想行识那不一样了。这个地方,在论文当中所强调的是第六意识,所以加一个“彼彼”。就是有各式各样的遍计,强调第六意识,这个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次云“遍计种种物”,前面的是一个能遍计。能遍计是遍计谁呢?就是遍计种种物。这个地方指的所遍计,“既是依他起,色心诸法也”。第六意识它在执著,是对谁在执著呢?是对于我们依他起的色心果报,是一个人的色心,或者是畜生道的色心,乃至于诸天的色心。这个所遍计是依他起。
这个圆成实性,这个真如,为什么不是我们所执著的境界?因为我们第六意识不能去攀缘真如,第六意识只能够在有相的色心诸法活动,所以它所遍计的也只有依他起性,它要去攀缘真如,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讲,它所遍计的唯独是依他起的色心诸法。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次云“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前面的是讲能遍计和所遍计,这个地方把能跟所合起来。不管是能遍计,或者是所遍计,其实它所遍计到的这个体性是不存在的,是不合乎诸法实相的,我们看解释。“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这个地方解释遍计所执的体性怎么安立的。不过是依于依他起的心心所的体见相分等。
这个依他起性的体性,在唯识学是同意的,虽然如梦如幻,但不表示没有。比如我们得到一个人的果报,有人的外表、人的思想,这个是业力所现的,虽然它刹那刹那的变化,我们的外在的色法刹那刹那地老病死,内在的心识也刹那刹那地在变异,但是它不是没有,从依他起的角度它是存在的,只是它无常变化而已。
但是这个遍计执不是,它是就着这样的一种色心诸法,执著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有一个真实的法。这个“我”就是主宰,为什么这个真实的自我是不可得呢?所谓真实,就是它这个体是恒常住、不变异。比如我们今生是一个男人,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就是男人的思想,男人的受想行识——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思想、男人的了别性。你下一辈子变一个女人,你这个思想有变化了,这男人的思想思考模式,跟女人思考模式不一样。你这样一个思想是“我”,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女人你死掉以后变成一只蚂蚁,这个时候你的思想变成很卑劣;你蚂蚁的果报受完以后,善业起现行你变成一个转轮圣王,你对自己又充满了自信,统领四天下。那么你前一生的我、跟今生的我、跟来生的我,一定有变化了,有变化,你这个是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是错误的。而这样的自我是怎么来的呢?叫遍计所执性。
就像这个绳子,我们今天用麻编一个绳子,但是在黑暗当中,我们认为绳子是一条蛇。这个蛇的影像是不存在的,因为基本上它只是一个绳子,但是你觉得它是一个蛇,这个蛇的体性就是遍计所执性。我们认为我们这一念心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是不断变化的,刹那刹那地变化,你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样。当我们一个思想经过佛法熏习以后,思想也会有变化。我们过去觉得很重要的,现在觉得不重要;我们过去觉得这件事情不重要,现在觉得变成很重要。所以这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是不可得的,因为你前一刹那的我已经消失了,换了一个新的心识,前一念的思想消失,下一刹那的心识产生了。所以执著色心诸法有一个自我,这个是遍计执。
其次,这个法就是一个轨持,一个轨范。比如,我们看到榴莲,欢喜榴莲的人,内心跟榴莲一接触的时候,就用很好的名言来安立它、来赞叹它,这个榴莲特别得甜美。那么不喜欢榴莲的人,就用不好的名言来安立它,这个榴莲特别得臭秽。其实这个甜美和臭秽的体性都是不可得,都是你的名言安立。这个榴莲就是榴莲,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色法,一个东西存在,它那样就是那样子。我们心中去跟榴莲接触的时候,我们对它的性质安立一个甜美、安立一个臭秽,这个就是遍计执。这个是你的名言安立的,从业力显现的角度它不是这样子,它就是这样子而已。它也只不过是这样子而已,你认为它是甜美,你增加它增益了;你认为它臭秽,你又把它减损了。所以这个遍计执就是我们的虚妄执著。就是执著一个实我、实法。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就是我们对于我们这一期果报刹那变化的色法、心法,由于我们的名言,安立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自我和法——我执和法执,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这个遍计执,古德讲一句话就是“情有理无”,就是凡夫的情识认为有,但是从智慧来观察,从理性来观察是没有的,情有理无。这个就是遍计执,遍计执就从依他起当中执著有一个实我、实法。
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凡夫如果没有学我空观、法空观,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遍计执,我们没有一个人活在依他起当中,没有一个。每一个人的心只要没有经过训练,就按过去的思考模式,我们都是在遍计执当中。就是你一执著,全部的依他起全部转成遍计执,就是全绳成蛇,全部的绳都变成蛇了,已经没有绳的相貌。就是我们看到的全部都是蛇,看不到绳子了,是这样子。再看第三个体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次云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地方我们要先消文,文比较多,先消文再解释。这一段是讲圆成实性的体性。“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地方圆成实性,它不直接解释圆成实性,它是借着依他起来发明圆成实。圆成实性是怎么建立的呢?“圆成实于彼”,这个“彼”就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是就着依他起性,“常远离前性”,这个“前性”指的遍计所执性,前面的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就着在一切的色心诸法的因缘所生法当中,我们能够破除我执法执,远离遍计执,这个时候是圆成实就出现了。圆成实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你能够从依他起当中破除我法二执,圆成实就出现了。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这个地方,是把圆成实跟依他起的关系,把它做一个明。故此,这个“此”指的圆成实性,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的关系是非异非不异。非异非不异的关系,讲一个譬喻,“如无常等性”。无常这个道理,跟诸法也是非一非异的。就像无常这个理性,这个理论,跟一切法的性质也是非一非异,这下面会明。
“非不见此彼”,这个非不见此彼是讲一个修证次第。这个三性的发明次第,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到依他起。不是你能够“非不见”,非不见就是要见到的意思,“非不”两个否定就变成肯定了。就是,你一定要见到此圆成实性,才能够见到依他起性。讲一个白话就是,你一定先证到空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才能够看到诸法的差别相。一定要先得到根本的无分别智,才能够生起后得智。所以讲非不见此,而能够见彼。非是能够见到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到依他起。你一定要先证得圆成实,才能够证到依他起。
好,这个是消文,我们看内容,看二十七面、圆成实性。“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这个“等”包括下面所有的话。等包括“前远离前性”,这个地方讲前远离前性。“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这个圆成实,这地方讲出了三段的内涵 。先讲这个“圆”。这个“圆”就是周遍法界,周遍法界的意思就是讲出它的随缘义,它有随缘。它能够随顺众生的因缘,普遍在十法界众生的心中。我们的每一个心都有圆成实性,这意思就是我是很苦恼,但是圆成实性还是有,就是圆满。它是很公平的、普遍的散在一切的色心诸法当中,叫做圆满。这个“成就”就是恒常存在,你造了五逆十恶它也是存在,五逆十恶的罪业不能破坏它的,就是恒常存在。
“诸法实性”,这个“实性”就是无有变异,它没有变化。你今天拜了一部《八十八佛》,它也不会增加;你改天懈怠了,它也不会减少,不增不减。成就和诸法实性,这个恒常住不变异,是讲它的不变义,它有不变的体性和随缘的体性。前面的圆满是讲随缘义,这个地方成就和诸法实性是讲不变义,它有随缘和不变这两个性质。所以讲“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这个随缘不变的体性是怎么开展出来的呢?你一定要就着依他起当中,要破除遍计执,破除我执、法执,才能够开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圆成实性。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盖若言异,则应蕴处界不是无常;若是不异,则应无常不是蕴处界等共相。
“故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这个地方是讲出一个譬喻,这个圆成实性就是真如了,简单讲就是真如,后面会讲到。这个真如的理性跟依他起这个相状,这以下讲出两个譬喻,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这个绳子是有变化的,麻是不能变化。这个麻能够打成一个蝴蝶的绳子,也可以把它打成一个苍蝇的绳子,各式各样的形状都可以,这个绳子是我要怎么打就可以怎么打.但是这个麻的本质是不能变化的,这个麻就是圆成实性。
水跟波也是这样,水遇到石头和风的因缘,有大波浪波浪,各式各样的波浪,各式各样形状的波浪,这个波浪是有变化的,就是依他起性。我们有这个业力的因缘,善业的因缘变成人天,恶业的因缘变成三恶道;但是它的体性都是圆成实性,就是水,水的体性不能改变。所以它不是异,也不是不异,你它完全相同也不对,它完全不同也不对。
“亦如无常、无我等蕴处界有为诸法,与无常、无我等性,非异亦非不异”。这个地方也是这个意思,这无常无我的道理跟一切诸法也是非异非不异,以下会解释。为什么无常无我跟蕴处界诸法是非异非不异呢?如果绝对是差异,这个无常的理论跟诸法是有差异,那么蕴处界就不是无常。因为这两个是差异,就完全分开了,蕴处界跟无常没有关系;那你完全是差异,那这样子蕴处界是无常就不能成立,但事实上蕴处界它的体性是无常的。
但是你它是不异,完全是相等,蕴处界跟无常完全是一样,不异就是完全一样,那么无常就不是蕴处界的共相了,那就是它的自相了,那这样子不能建立起来。这个无常是普遍在所有的蕴处界,不是单一的蕴处界而已,所以它们也是非异、非不异。
今圆成实与依他性,亦復如是。若言是异,则应真如非彼依他实性,如水非波所依体性;若言不异,则应圆成实性,亦是无常,如波生灭,水亦生灭,岂可乎哉?
这个地方我们把观念厘清一下。这个圆成实性,从唯识来它是一个真如理性。这个真如理性它是普遍在一切法当中存在,它的体性有不变义,有随缘义。这个依他起性是它随缘这一部分,所以依他起事实上是圆成实的一个部分,它的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黄金。黄金你把它打造成一个桌子,它现出一个桌子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称这个桌子是依他起性,因为它要很多因缘才出现的。但是你这个桌子是黄金,可以;但是你黄金是桌子就不对,因为黄金它可以做桌子,也可以做椅子,也可以做佛像。
就是,这个圆成实性是普遍的作用,它能够做桌子,也能够做椅子,也能够做佛像,做各式各样东西都可以;依他起性是某一种因缘出现的某一个法;但是圆成实性它不是,这个道理是普遍的。所以它们两个是非异非不异,你它们两个完全分开也不对,你它完全相同也不对。因为这个黄金毕竟它的体性是广大的,可以这样讲,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讲,它的一个部分。桌子是黄金的一个部分,它暂时先做成桌子,暂时;哪一天我们桌子没有需要,把黄金融合,再做成一个椅子,也可以。所以依他起是一个暂时的因缘,它是圆成实的暂时因缘所显现的一个东西,这个道理就是这样子。
我们过去也讲一句话这个禅宗,一个年轻的禅师遇到一个老和尚,顶礼老和尚。老和尚: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病死的色心诸法,这个色心诸法是不值得你顶礼。这个禅师就:礼非老朽者。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依他起,我顶礼你色心诸法刹那变化当中,有一个圆满、成就、真实的圆成实性,我顶礼那个圆成实性,礼非老朽者,那个非老朽,非老病死。这个色法是老病死,这一念心这个八识的心王,我们一路研究过来,知道八识的心王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在这个依他起当中,有一个不生灭的圆成实。
圆成实性就是这样子,它没有离开依他起,但是它跟依他起也不完全一样。依他起只是它一种暂时的因缘,它某一个时间空间所出现的因缘,你用不同的业力来熏习它,它随时会有变化的。所以依他起性是圆成实性在某一个时间、空间所显现的一个相貌,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是这样子的。所以一切法跟真如的关系就是这样,非异非不异,先讲到这个地方。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后云“非不见此彼”
这个地方是讲开展三性的次第。我们现在是活在遍计执,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看到诸法实相,因为有执著,这个时候“非不见此圆成实,而能够见彼依他起”。
谓若未达徧计本空,未证见圆成实理,不能见彼依他起性。盖必无分别智,证真如已,后得智中,方能了达依他起性如幻等(差别相)故。
我们在照见诸法实相的次第,一定要先破除遍计执,达到遍计本空,证得圆成实性,然后才见到依他起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定先成就根本无分别智,证到真如了以后,然后再生起后得智,了达诸法如梦如幻的一切智慧。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对于三性的一个修证的次第。
最后总结。此明圆成实性,亦不离识,以即识之实性故也。
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中那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它不离开我们的心识,这个三性都不离开心识。就是,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有烦恼的相貌,烦恼当然是扰动的;有良善的相貌,有时候我们会起善心,寂静安乐的相貌。这些相貌是怎么来呢?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这是我们过去熏习而有的,业力的熏习。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是恶,都是依他起性,就是前面善恶业力的熏习而有。
那么我们认为这个烦恼是真实的,善心也是真实的,你这个人为什么烦恼那么重都不改变呢?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不能改变,因为“我”的个性就是这样。你这个人为什么那么我慢呢?我的个性就是我慢,没办法改变,这个慢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改变的。这个就是遍计执,认为这一念的心的善恶是有自我的,不是因缘有,是自性有,这个就是遍计执。那么不管是善、不管是恶,这当中有一个非善非恶、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本性,自性清净心,那个就是圆成实性。所以个三性完全是依止我们的心安立的,就是在发明我们内心的三种状态。
先讲到这里,其他的观念我们再用附表来解释会更详细,有问题可以讨论。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圆成实性就是真如,它后面会讲,我们先看三十面,这个地方讲“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这个“此诸法胜义”就是前面的圆成实性,它就是真如。这个理论我们看看今天会不会讲到,后面会讲到,它就是真如。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是的,在《唯识学》的真如是没有明了性,它是一个二空的理性,所以它不能受熏。天台宗的真如是可以受熏,我们待会还会再提一下。不过这个地方是这样,自性清净心,天台宗跟唯识宗,对真如的看法是有差异的。天台宗认为这个真如理,真如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东西,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就是它受熏,真如受熏,因为它有明了性就能受熏。
那唯识宗认为这个真如是一个我空法性,是存在法界的一个道理。当然我们这一念分别心跟这个道理相应了以后,就圆满成佛。但是这个意思就是,你没有证得真如理之前,我们没有自性清净心,它不能普遍在每一个众生的心识当中,所以有等于没有。所以唯识宗的真如不能受熏,唯识宗谁受熏?阿赖耶受熏。就是你的阿赖耶识跟真如理相应了,阿赖耶识就变成无垢识;但是你没有跟它相应,你永远就是阿赖耶。
但天台宗的思想不是这样,天台宗,我虽业障凡夫,何期自性本自清静,当下。所以天台宗的真如,就普遍的强调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的意思。但是唯识宗不明显讲这个观念,这个真如理是有,但是你不证得就等于没有,你还是活在阿赖耶这个生灭当中。所以唯识宗的真如是比较清高,这个真如理性不受熏,它不能跟那些杂染法混合在一起的,不可以,所以唯识宗的真如是不受熏的,你要证到它,要破执才能把它开展出来。
【学员提问】:……
【师父答疑】:你讲自性清净心也对,但是它不强调本具,就是佛才有。唯识宗认为这个圆成实性,要初地以上的圣人才能够开展出来。但天台宗讲自性清净心是每一个众生都有,它有性具的观念。不过,唯识宗很少用自性清净心,因为清净心就是有明了性,那个心就是有了别性。唯识宗的这个真如理是一个道理,它是一个理性,一个存在法界的一个道理。它是一个法,不是一个心,只是一个法,你一定要跟那个法相应了以后,这个法才会对你产生作用。但是天台宗这个真如它本身就是你这一念心安立,你这一念心就是真如。
这个大家还可以再想一想,是这样子,我待会还会再提一下。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1/1128/24452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