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剑走偏锋

推荐阅读:这无限的世界娱乐帝国系统武道通神:他怎么又又又逆袭了?斗罗之圣主开局异能觉醒杀疯了,全员开启修罗场守法就能升级?我的情报每日刷新和高冷学神吵架后,他在网上哭唧唧与卿谋官途:权力巅峰从纪委开始叫谁偶像,我是艺术家

    苏洵在今年写下《六国论》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第一次宋夏战争对于大宋士大夫所造成的深刻触动。
    还是那句话,史论并非单纯写史,大多都是以史喻今。
    苏洵所作《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批判六国统治者通过割地求和苟安的政策,借古讽今抨击大宋对辽、夏的岁币政策,警示勿要重蹈六国覆辙。
    当然了,道理肯定是对的,但是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夏国是喂不熟的狼崽子不假,但辽国收了钱是真不搞事啊!
    一方面是因为辽国这种“南北面官制”的缝合体制,是显著区别于此前譬如匈奴、鲜卑、柔然等等任何一个游牧王朝的,辽国不仅自认正朔,而且对契丹、渤海、汉人混杂组成的军队约束力度都很强。
    另一方面这种和平也是宋辽拉锯数十年的结果,从北汉灭国到澶渊之盟打了这么多年,双方都认识到在力量基本均等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大范围开疆扩土这种事,打仗只是空耗钱粮兵马,干脆就不打了,做生意吧。
    而《六国论》是这个时代非常常见的史论题目,很多人都写过,三苏的《六国论》各自切入点都不同,苏洵批判“赂秦”,苏轼强调“养士”,苏辙主张“团结抗秦”。
    历史上没记载苏轼和苏辙是在哪个具体时间点写的六国论,但毫无疑问,既然其父苏洵在今年写的《六国论》并被收录于《嘉祐集·权书》,公认为其史论代表作,那么苏轼和苏辙,对于这个题目肯定不可能是没有过思考的。
    果然,苏辙在听到这个题目后,眼神一亮。
    程建用与苏氏兄弟同龄,又同在眉山,平素便交往密切,自然知晓苏洵刚写下不久的《六国论》,于是低声问道。
    “子由,你可曾准备过这个题目?”
    “没准备过,但观家父所作,心中自然是有些思量的。”
    杨尧咨闻言笑道:“那你可得拿个第一,不然回家不好交代。”
    “杨兄莫取笑我。”苏辙苦笑,“在座的县试第一多了去了,如何就能稳拿第一?”
    杨尧咨不以为然,只道:“县试第一算的了什么,哪个州学十来年堆不出几十个县试第一?可能考上进士的又有几个?州学生与州学生之间的差距,早就是天渊之别了。譬如你兄长,也是州学生,可跟我们是一回事吗?”
    “是啊。”程建用也是感慨,“若是我们有你这般好父兄,能时时教导,怕是也有机会中个进士。”
    苏辙连连摆手,他们父子三人还没中进士呢,就算有天大的才华,这时候若是自觉进士是囊中之物就这么应了,那将来要是榜了岂不尴尬?
    “还是好好写吧。”
    两人也不再与他笑,各自在案几前沉思,随后开始写自己的《六国论》。
    一时之间,现场开始变得寂寂无声了起来。
    白沙先生李畋岁数大了,腿脚也不太好,就没有走动巡看。
    但江子成作为州学教授却并没有闲着,在现场的数十张案几中不断踱步,很会给人制造心理压力。
    来到梅树这边,周明远因为是老生不能参与,所以正坐着发呆,见教授过来了,连忙想要起身行礼,却被江子成按下。
    江子成驻足看了看这边的几人,发现陆北顾正在沉思,只字未动,便也就走开了。
    “这一届新生水平如何?”
    走了一圈,江子成到了李畋所坐之处,李畋问道。
    “还行,眉州的普遍比往年强些,戎州的也是如此,反倒是嘉州除了董家的子没其他出挑的人才。”
    “泸州这边呢?”
    “不好。”江子成摇了摇头,“都写完再看吧。”
    陆北顾这边,对于《六国论》这个题目该怎么切入和展开,也确实是有些拿捏不定。
    这个题目他事先并未想过,而这个时代写过《六国论》的人又实在是太多,绝大多数人都是基于西汉贾谊《过秦论》“贿秦”的观点来写的,要想别出心裁并不容易。
    但如果仅仅是写一篇平庸不出错的史论,并非陆北顾的目的。
    毕竟,这不是考县试,考县试的要求是稳拿分不出错,而这种场合,要的是出彩!
    在陆北顾的计划里,他必须在这次迎新雅集上拿到前五名,获得老师选择权,才有可能凭借着自己县试第一身份的特殊加持,在接下来的分舍考试里考进中舍,最终选到白沙先生作为老师。
    如此一来,才能做到在两个多月内,科举实力突飞猛进到能考中举人的地步。
    这么完美的计划,不能第一步就出岔子。
    “赂秦?抗秦?养士?经济?外交?”
    一个又一个的切入口,在陆北顾的脑海中逐个浮现,又被逐个排除。
    终于,在沉思片刻之后,他想到了一个有些剑走偏锋的切入口。
    “终究是要以史喻今啊!”
    陆北顾开始动笔,写属于自己的《六国论》。
    因为陆北顾构思的时间有点久,而迎新雅集这种场合也不是正式考试,所以在他动笔开始写后不久,就已经有人陆续交卷了。
    这也不奇怪。
    前五的奖励固然不错,但许多新生是有自知之明的哪怕坐在这里构思一天,最后写出来的史论怕是也不太可能拿到前五名,所以还不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完了早点交卷早点轻松。
    当然了,其中也有对这个题目早有准备,所以下笔如飞。
    比如方渭。
    他很快就写完了,略微检查之后,自信地把试卷交了上去。
    但对于大多数真正志在争夺名次的新生来讲,这篇史论,定然要慎之又慎。
    所以在第一批交卷潮以后,反倒没什么人交卷了,都在默默地写着。
    而李畋虽然年纪大了,但眼神还算好使,他的阅卷速度并不慢,同时也没有拿笔来勾,只是把认为写的还可以的卷子单独放到一堆。
    又过了一会儿,苏辙终于写完交卷。
    当苏辙的卷子交到李畋手里的时候,李畋的阅卷速度,显著地慢了下来。
    江子成凑在他旁边,俯下身子跟着看,道。
    “这篇文章倒是很有见地。”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1/1303/9336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