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连上两疏

推荐阅读:谍影:命令与征服末法天地长生仙华娱之2000抗战:让你带民兵,你在樱花种蘑菇?八零二嫁硬汉队长,渣父子悔断肠四合院的红火人生魔法使苍崎青子事件簿长生修仙,从画符开始仙侠:从箭术横推神魔世界!断绝关系后,我契约绝色银龙姬你哭啥?

    苏泽这话问得听起来外行,黄河运河哪里这么容易分离的。
    黄河从元初修到元末,夸张点,元朝可以是就亡在这条河上。
    治了那么多年的黄河,元代治河经验十分的丰富。
    贾鲁就是元代最杰出的水利专家,大明的治理黄河思路,也都是延续贾鲁的。
    如果是别人这么,王侍郎大概是嗤之以鼻,觉得对方异想天开,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是苏泽这么问了,王之桓真的思考起来。
    王之桓毕竟是专业的水利官僚,他翻出一张运河水图,然后思考了好一会儿,道:
    “如果自夏镇东十里李家口引水,开河经韩庄再合泇、沂诸水,至邳州直河口入黄河,修这样一条运河,就能绕开黄河了。”
    苏泽连忙问道:
    “王侍郎,可行吗?”
    王之桓犹豫道:
    “修河和其他事情不一样,需要实地勘探,结合当地山川水脉才行。”
    “但若是纸上谈兵,这还是可行的。”
    王之桓又道:“受黄河顶托,运、黄交汇一带易阻,另须经徐州、吕梁两处险滩,每次黄泛都会淤塞漕运,这已经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苏泽连连点头。
    江南和湖广的粮食,都是通过运河北上送到京师,运河阻断可不是事,这是要让京师饿肚子的。
    除了粮食之外,江南还是大明的钱袋子,运河淤塞京师百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
    王之桓又道:
    “如果真的从夏镇修通运河到邳州,就可以避开黄运之阻,运河南北可通畅无虞!”
    苏泽连忙道:
    “这条运河一成,比起辽东漕运,这可是千秋之功啊!”
    苏泽这句马屁,可是让王之桓飘飘然了。
    但是他知道,苏泽的是对的。
    辽河漕运是什么垃圾?
    朝廷中大部分的大臣,对辽东都不了解,也根本就不关心,辽东修运河,甚至还不如在京师治理臭水沟呢!
    运河漕运可就不一样了!
    大运河是天下总枢,是关系到京师百万官员军民饭碗的要害!
    如果能解决运河的问题,让大运河不因为黄河泛滥淤塞,这确实是千秋功劳!
    这是要被皇帝阁老们记着,被百官们念叨一辈子,甚至是名流青史的功劳啊!
    苏泽当然知道这个方案可行。
    历史上,明末就因为黄河泛滥大运河徐州段经常淤塞,修建了这么一条运河。
    因为要引泇水来通航,所以称之为泇运河。
    明末的组织能力都能修建,如今隆庆朝无论是财政状况,还是官员专业程度,以及社会组织度都要远胜于明末,修造泇运河不是手到擒来?
    这也是苏泽的计划。
    你们漕运派不就是要开河吗?
    在辽东折腾运河,不如去修修大运河。
    反正都是治河,这政绩不是要比辽东开河更大?
    王之桓已经明显上钩,那他就可以服自己派系的成员,支持泇运河的计划。
    苏泽又是一道马屁道:
    “王侍郎,您可以在报纸上也提一提运河的问题吗?如果这条运河真的能修,日后大家也能知道您的首倡之功!”
    晕晕乎乎的王之桓,已经无法拒绝苏泽任何的要求了,他立刻答应下来道:
    “包在我的身上!”
    偏厅的范宽听完了王之桓的对话,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服王之桓,只能在苏泽离开后,灰溜溜的离开王之桓的府邸。
    ——
    元月二十五日。
    新的《乐府新报》刊登了王之桓的文章,在辽东漕运问题上,王之桓完败潘季驯,从成本上看辽东漕运确实耗资巨大,收益远不如海运。
    但是王之桓又刊一文,讲述了他泇运河的构想,获得了朝野赞誉,都对他的专业性表示了赞许。
    登莱巡抚涂泽民之后,山东道监察御史王任重和沈藻也上书,赞同重启登辽海输,山东有关官员纷纷上书赞同。
    而武清伯世子李文同,也在前一日离开京师前往莱州港,准备在莱州港组建商号,专营辽东高丽参贸易。
    在苏泽舆论先行,各方布局下,苏泽再次将奏疏放入【手提式大明朝廷】。
    【本次模拟已经通过,不需要强行执行。】
    【模拟通过,本次模拟不消耗每月模拟次数。】
    【重启登辽海输,国祚+3】
    【威望值+200】
    果然可以!
    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大大降低奏疏执行需要的威望值,甚至可以直接降到0点!
    重起登辽海输其实就是一件事,但是从这件事上苏泽知道了金手指的新用法,而这一套推进政策推行的办法,其实也正是一个政治家的手腕。
    苏泽感觉从中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都到月底了,还剩一次模拟次数,苏泽干脆抽出奏本,又再写了一篇,题目为《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再次塞进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月底的模拟机会,不用白不用。
    ——【模拟开始】——
    一天后,《请勘青徐水文以筹泇运河疏》送到内阁,内阁一致支持你的意见,请发往工部再议,奏疏被送入宫中。
    两天后,皇帝担心耗资太大,奏疏留中。
    奏疏传到六科,引起了徐州籍官员的反对,最终方案不了了之。
    ——【模拟结束】——
    【是否花费200点威望值,强行通过奏疏?】
    “是。”
    【威望点已经扣除】
    【剩余威望点:470点。】
    服王之桓,苏泽省下了《请重开登辽海输疏》,还赚了200点威望值。
    投桃报李,苏泽干脆就将这赚来的200点威望值用掉。
    如果是修运河,200点肯定不够,但是苏泽这份奏疏是请求朝廷勘察山川水文,论证泇运河是否可行的先期准备工作,所以只需要200点就能通过。
    不过隆庆皇帝还是真抠门。
    也难怪,在隆庆皇帝执政期间,主要就是做了开源节流的事情,对内投资的大工程少之又少。
    他爹嘉靖和儿子万历,在位期间都做了不少大工程。
    当然,这也是隆庆皇帝执政时间比较短有关系。
    但是对于国家财政来,不是赚的越多就越好的,国家的钱还是要花出去才好。
    古往今来,官府投资都能拉动经济,加速货币流通,而且泇运河这样的工程,也能节约运河漕运的成本。
    当然,理想状态还是海运。
    如果直接从江南出发走海运,运到直沽再走运河,可以大大节约运输成本。
    但是苏泽也知道,改漕为海可不是登辽海输那样的事,漕运可真是“百万漕工之所系”!
    改漕为海,从来就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大运河沿岸的百万漕工,和元末聚集在黄河附近的百万修河劳役一样,要是砸了他们的饭碗,也闹出一个石人一只眼出来,那大明国祚可要扣光了。
    这种涉及到国本的大政策,就算是用金手指,需要的威望值也是海量的。
    改漕为海要改,但是要慢慢改。
    比如泇运河这种改革,从整顿运河黄河开始,将一部分劳动力转移过去,然后逐渐疏通漕运,降低成本。
    再从量的货物开始海运,提升航海技术,降低航运成本。
    这就不是一个奏疏能做完的事情,这就需要不断的修改政策。
    而之所以奏疏被徐州籍官员反对,苏泽也明白原因。
    如果修通了泇运河,那漕运就绕开了徐州。
    大运河可是一条黄金水道,如今大明最繁华的几个城市,都是坐在大运边上的。
    而历史上也是,自从泇运河修通后,徐州失去了漕运枢纽的地位,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等到了民国,徐州就剩下军事要地的价值了。
    对于这件事,苏泽也无可奈何。
    一座城市的兴衰起,也和历史发展有巨大的关系,沿海地区的崛起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海运取代漕运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是如何让这些城市在衰中保持稳定,或者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这就很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了。
    而徐州这座秦汉古城,除了漕运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煤炭资源了。
    清末的时候,李鸿章设立徐州利国矿务总局,是中国近代首批官办煤矿。
    徐州不仅仅煤矿资源储量丰富,质量也很高,主要是含硫量比较低的焦煤。
    而徐州距离登莱不远,也在运河漕运边上,如果能开采高质量焦煤,正好可以用来给登莱铸币。
    铸币带动燃料需求,开矿带来技术需求,再产生运输需求。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可以互补的区域产业集群,只要发展起来,就能成为大明新技术发展的中心。
    当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苏泽需要做的是洒下种子,然后呵护这个种子生根发芽。
    而随着一月过去,苏泽在二月就要成婚了。
    苏泽穿越以来是天不怕地不怕,但唯独对婚礼产生了恐惧。
    无论古今婚礼都是极其折磨新人的一件事,而苏泽迎娶的是当朝阁老家的侄孙女,是诗书传家的名门淑女,婚礼的流程更加复杂。
    苏泽都想赶紧上一份奏疏,要求简化婚礼流程。
    但仔细想想还是算了,民风民俗可不是一道圣旨就能改变的。
    真的要移风易俗,还是要社会发展才行。
    ——
    通政使李一元,最近心情一般。
    年前被苏泽惊吓,李一元连续上了三封辞呈,但是都石沉大海。
    李一元对苏泽上疏已经产生了生理性的恐惧,但是他又怕苏泽的奏疏闹出风波自己却不知道,所以一边命令属下一定要将苏泽的上疏交给自己看,一边又害怕见到苏泽的上疏。
    今日刚刚到衙门,手下就送来两封苏泽的上疏。
    这个月不是已经上过一次了吗!
    苏二疏怎么变成苏三疏了!
    李一元心中怒吼,这一个月两封上疏,都已经将朝堂搅得不得安生了!
    如果一个月三封奏疏,自己还活不活了?
    李一元心翼翼的打开奏疏。
    两份奏疏,一份是赞同涂泽民重启登辽海输的奏疏,一份是赞同王之桓报纸上的文章,修造泇运河的奏疏。
    还好还好!
    一封海运一封治河,都不是什么得罪人的事情,这次的奏疏应该不会引起什么风波。
    这个月已经到月底了,应该能消停几天了。
    通政使李一元如释重负,但还是不放心,亲自带着苏泽的奏疏去了内阁。
    ——
    工部。
    “雷尚书。”
    工部侍郎王之桓,面对工部尚书雷礼,心中有些忐忑。
    王之桓刚刚进入工部的时候,雷礼就是他的上司。
    这些年来,雷礼每次升迁也都不忘记王之桓,算是他半个举主。
    可自从雷礼就任工部尚书后,王之桓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和雷礼疏远了。
    这之后,王之桓力主在辽东修运河,又聚集了一批想要进步的工部少壮派官员,和观点日趋保守的雷礼矛盾日深。
    没办法,身在工部侍郎这个位置上,就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前途了,王之桓也关系着不少官员的前途。
    而王之桓要进步,现任工部尚书雷礼就是绕不开障碍。
    工部是下三部,尚书几乎是没机会入阁的。
    工部上一个顶尖权势者是严世蕃,但是严世蕃只是工部侍郎,他被人称之为阁老,是因为他有一个做首辅的爹,但实际上严世蕃根本就没有入过内阁。
    所以对于王之桓来,如果不能晋升工部尚书,那他就只能调任南京工部尚书,那就几乎等于养老了。
    仕途就是这样,每一步都不能有差池,一次机会把握不住,这辈子就到头了。
    雷礼看向王之桓,开口道:
    “前几日你在《乐府新报》上的文章,老夫认真看了,你能有这样的长进,日后我这位置就能坐了。”
    这下子王之桓诚惶诚恐的道:
    “大司空折煞下官了!”
    雷礼温言道:
    “工部和其他五部不同,工部决议的事情关系天下万民,是不可不慎的事情。”
    “当年重新皇宫,本官日夜都在工地,不敢稍歇。”
    “之前辽东漕运之议,你没有去过辽东一次,空发议论吸引众议,本官这才疏远了你。”
    王之桓也是官场老油条了,但是听到雷礼这段话还是羞愧不已。
    雷礼道:
    “老夫准备上疏,力保你的新运河之议。”
    这下子王之桓都傻了。
    雷礼接着道:
    “但是你要外任淮抚,还兼工部侍郎,总督河运。”
    如果是前几天,雷礼这么,王之桓觉得他是故意将自己调离中枢。
    淮抚是要职,但毕竟是地方官,王之桓是要冲击工部尚书的人。
    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事情,王之桓也觉得自己实地经验不足,也许雷礼是真的要锻炼自己。
    “属下愿意去淮安。”
    “好,那老夫就上疏力保你的运河新策,等这条运河修成之时,就是你升任工部尚书之时!”
    等王之桓离开,雷礼抽出一张字条,将字条放入墨洗中,字条逐渐被墨染黑,雷礼微微叹了一口气。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1/1461/10093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