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战争机器

推荐阅读:美利坚打猎:从荒野独居开始侠侣修仙记云梦泽诡异事件簿一人:龙虎山翻书成仙,择日飞升玄凰:一叶逆天改命重生换嫁,短命太子他长命百岁了从废灵根开始问魔修行我在异世封神重生之平行战场仙不是这么修的

    有些事是光不做的,比如减肥。
    还有些事是光做不的,比如造反。
    在李明正式打出大明的旗号,吹响了“革命”的号角以后。
    十四党的一切内部争论立刻消弭。
    大家都很有执行力,不论之前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现在全部放下,统一在新皇李明的指挥棒下,开始埋头干两件事——
    建国和备战。
    而在实际操作上,这两件事其实是同一件事。
    大明正式挂牌成立,那么和大唐的冲突便是不可调和的了。
    不论是那边打过来也好,这边打过去也罢,华夏总归是要一统的。
    与此同时,在大明广袤的土地上,并没有发生什么让人惊掉下巴的重大转折。
    民间依旧是一片安宁祥和。
    老百姓该种田种田,该上工上工,该拓边拓边,和往常一样,继续着战天斗地的日常生活。
    各级官僚机构也是波澜不惊,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布《讨逆檄文》,也没有急着召开誓师大会,更没有把军队开到大街上,搞什么坚清野。
    这片新生的大地,保持着以往忙中有序的生活节奏,只是在细节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譬如,“大明”这两个字的出场率越来越高了。
    第一天,官府内部流转的文件摘掉了大唐的抬头,统一改为大明。
    紧接着,官府对外文书、公开张榜的公告,也一概冠以大明的名号。
    再然后,银行也挂上了“大明银行”的招牌,逐步回收市面上流通的旧纸币,发行新纸币。
    而新印发的纸币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名称,就印在纸币正面,明晃晃的四个大字——“大明通宝”。
    再再然后,官府的各级衙门、各官营商社、农场生产队等等官营的组织机构,全部悄然挂上了“大明”的木牌。
    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大唐的痕迹被渐渐抹除,大明这个全新的概念开始渗入社会的各个角。
    因此,当最后官府终于下发官方公告,正式官宣建国和大唐一刀两断,定新国号为“明”,开国皇帝李明,行在平州府时。
    民间并没有什么反应,甚至可以用冷淡来形容。
    专程把大伙儿叫出来,就为了这点事啊?还以为咱早就和大唐闹掰了呢。
    改朝换代的大工程,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完成了,全程风平浪静,没有掀起一点波澜。
    然而在平静的表面下,激流涌动。
    “确定全国上下没有人造反生乱?”
    平州州府——现在已是新·大明朝廷的所在地——李明再三确认。
    尉迟循毓再三保证:
    “我大明建国乃顺应天命人心,全国人民喜迎大明,怎么会有人反对呢?”
    李明抱着胳膊:“真的吗?”
    我不信。
    尉迟循毓把胸脯拍得梆梆响:“真的!”
    李明不话,就这么斜着眼睛看他。
    “明哥,你居然不相信我?!”
    尉迟循毓一下子就红温了:
    “是,长安变天那事儿我确实没有事先预知,可那赖我吗?不应该赖你阿爷和你阿兄吗?
    “我的情报和长安那边的密使同时到达,比狄仁杰、执失步真的消息还要早半天,这不反而明我的消息灵通吗?”
    一提起那场情报滑铁卢,黑炭就成了被烧红的红炭。
    “我可没这么哦。”
    李明继续调戏着伙伴,目光不经意地移向了尉迟循毓身后的二人。
    原大理寺卿孙伏伽和原刑部尚书刘德全忍住没笑,为可怜的黑炭头背书:
    “是的陛下,近期并没有发生恶性案件上升的趋势。”
    “嗯很好,我知道了。”
    调戏完尉迟循毓,李明便挥挥手,让治安三人组退下。
    “陛下妙计安天下啊。”在一旁笔耕不辍的长孙无忌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循序渐进,和风化雨,就让百姓毫无阻碍地接受了一个崭新的国家,没有酿成骚动。”
    改旗易帜看起来简单,换面旗帜、再开大喇叭吼一嗓子就行。
    实际操作起来,其实是相当凶险的。
    因为现在的大明够得上一个大字,不但幅员辽阔,人民成分更是复杂。
    有辽东核心二州的死忠,有在高句丽深受《平壤日报》洗脑……不是,浸淫的忠实拥趸。
    但也有新纳入版图的河北齐鲁人民。
    更别提形形色色的铁勒、突厥等各族人等,以及不知从哪个州县润过来的难民了。
    人数多来源杂,就意味着意识形态纷繁复杂,不可能做到铁板一块。
    这其中,肯定不乏大唐朝的遗老遗少,或者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老儒生。
    毕竟大唐的天命还在,不少人还念着老皇帝李世民的好,而李承乾也暂时还没做出像隋炀帝那样作死的出格行为。
    大唐还没有失去民心,本不应该亡。
    而大明却能这么顺滑地华丽转身,另立门户,而没有激起成规模的反对。
    这全得归功于李明老练的政治手段。
    “治大国如烹鲜。突然改换门庭,谁都接受不了。有个铺垫就好多了。”
    对长孙无忌的“震惊”,李明仅仅是心不在焉地应和了一句。
    他的事多,他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面。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李卫公,你怎么看?”
    李明贴在了李靖的大腿上。
    “咳咳殿……不,陛下,这事还需从长计议,急不得。”
    李靖当时正坐镇幽州,指挥西北方向的部队收拾残局,被一封急信摇到了平州。
    然后,就得到了“大明立国”这个石破天惊的炸裂消息。
    “唐伪帝李承乾成色如何,难下定论,但太上皇陛下是站在他那一方的。
    “太上皇最擅长在漫长的战斗中,寻觅稍纵即逝的战机,所以与他对阵,一定要戒骄戒躁。”
    李靖主张缓一缓。
    “是么?大明和唐国的边境线漫长,我还想着突然进攻中原,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争取战争的主导权呢。”
    李明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思路。
    对陛下的想法,李靖并没有一味地附和,而是直白地出了否定意见:
    “不可。唐非国,而是纵深广博、人口众多的大国。战争走向不在一时的胜败。”
    对下属的直球打脸,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李明并没有感到折了面子,而是闻过则喜。
    “卫公所言甚是。面对我父皇那样的敌手,不可贪功冒进。我有些急于求成了。”
    作为能让最“武”的文皇帝李世民惺惺相惜的战帅,李靖对战争可太懂了,行军打仗的事,李明抱紧他的大腿就对了。
    看着新陛下从善如流的样子,长孙无忌分明看见了另一位陛下的影子,眼眶一下子就模糊了。
    此子真类父啊,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
    “陛下。”
    房玄龄面无表情地推门而入,将厚厚一迭文件砰地迭在李明的桌前。
    “启禀陛下,机构改革的事宜已经完成了陛下,原有的各‘临时委员会’正式升格为‘部’级机构了陛下。
    “各部之上再设总理衙门统筹全局,今天也已经正式开始运作了陛下。”
    平州特色的官府职能机构“委员会”,原本是为了应付长安的朝廷,以“民间咨询机构”的名义,架空原本大唐的州县体制。
    现在反正已经和大唐离婚了,也没必要套这层壳了,便直接将这些“民间机构”转正,正式设立财政、农业、民政、国防等各部门,统归总理衙门管辖。
    “做得很好,不愧是相父啊。文武能得到诸位的辅佐,何愁我大明不兴?”
    内政是一切外战的基础。房、长孙二人能以飞速把内政理顺,李明非常满意。
    但他莫名觉得,今天的房相父好像有点奇怪。
    “相父,你话怎么好像……有点不对劲?某两个字是不是得有点多了?”
    “真的吗陛下,我怎么没发现陛下。”房玄龄面无表情。
    “哦,一切正常就好。”李明没有深究。
    长孙无忌在一旁,瞥了老对手一眼。
    房玄龄还是那副温吞水的老样子,但不知为什么,今天的他总给人一种腰杆儿挺得特别直的感觉。
    老房是有腰杆硬的资本的。
    他这辈子做了无数决策,就数押宝李明最为英明。
    从让无数人头疼的顽童,蜕变成让无数人头疼的恐怖统治者,他这笔投资的回报甚至远超他自己的预期。
    谁能想到,故事开头那个造老师孔颖达反的屁孩,竟会变成造大唐反的大反贼呢……
    “似乎陛下并没有改变?从始至终他就是这般模样?”
    房玄龄有点想笑。
    陛下……真是一个美好的称呼。
    这标志着他,房玄龄,作为历史上罕见的两朝从龙之臣,也将跟着二位陛下一道永垂史册。
    “房相公,长孙国舅。”李明的问话打断了房玄龄的美好想象。
    “李卫公的意思是,对付唐伪帝,应当徐而图之。
    “但徐图不是不图,下一步该怎么办?”
    长孙无忌抢在房玄龄之前,率先发言:
    “陛下,臣以为两国开战,当以道义为重。
    “不可衅自我开,应让对方陷于不义,然后我方抢占道义,吸引天下民心归附,则事可成。”
    也就是不开第一枪,也不给敌人开第二枪的机会么……
    “国舅计谋甚得我意。相父,你呢,你有什么想法?”
    李明点点头,看向了房玄龄。
    房玄龄一拱手,恭敬道:
    “启禀陛下,臣现在确实有一个想法,不吐不快。”
    李明眉毛一翘:“哦?什么事让相父这么不痛快?”
    “就是陛下您,虽然自称皇帝,但还没有登基昭告天下。”房玄龄道:
    “正好泰山在我大明境内……”
    “泰山是封禅的地方,平州只是个行在,都不是登基的去处。”
    李明打断道:
    “要是可以,我更想在长安登基。”
    言外之意就是,他这个皇帝还是实习的,等统一了全国再转正。
    陛下一直都是如此实干的,对这个答案,房玄龄倒也不意外,顺滑地接上了这个话题:
    “对付割据南朝的伪皇帝,臣有上中下三策。”
    李明笑了:
    “得这么煞有介事,不就是你犯了选择困难症,让我替你拿主意么?
    “罢,上策是什么?”
    “上策便是,巩固城防,不主动出击,以拖待变。”房玄龄道:
    “伪帝李承乾虽有些才能,但与陛下相比,无异于腐草之荧光比之天空之皓月。他最大的仰仗,无非是太上皇而已。
    “太上皇年老,且传闻身患风疾。而陛下尚年轻,来日方长。
    “只要拖到太上皇驾崩,伪帝失去了靠山,不战自溃。而我大明在陛下的治理下,蒸蒸日上。
    “此消彼长,取得天下如探囊取物。”
    让自己和老爹比谁活得久,这办法很地狱,但也很低成本,不愧是毒士房玄龄能想出来的计策。
    但是李明摇头: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汉末以来,天下已经分裂得太久了,不可再这么分裂内耗下去,必须尽快统一,让南方各州也沐浴在大明的荣光之下。”
    分家分久了,是真的会变成两家人的,比如安南就是如此,所以统一战争拖不得。
    “你下策是什么吧。”
    “下策便是,与大唐全面开战。这没什么好的。”
    李明笑了。
    “相父看来是不赞成打内战?战也不是,不战又不行,那你中策是什么。”
    房玄龄道:
    “陛下,明、唐都是大国,不可能一战定乾坤,两国的博弈必定旷日持久。
    “而两国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时至今日都有着十分发达的商贸往来,这又加大了情势的复杂性。
    “这就注定了,两国决战的战场,不仅仅在战场。”
    他瞟了一眼李靖,继续道:
    “军事只是斗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内政才是决定性因素。”
    “我同意。”李靖坦率地表示支持。
    房玄龄愣了一下,他还以为对方身为军方的头把交椅,会对这个法表示抵触呢。
    “打仗打后勤,如果国内民不聊生,军队也不会有战斗力。”李靖回望房玄龄一眼道。
    李明沉吟片刻。
    “三位得都很有道理。
    “长期大规模战争,考验的是一个国家从政治、经济到组织动员的全方位能力,是一次对综合国力的大考。
    “只不过,相比做题,我更喜欢出题。”
    哦?
    三个老头互视一眼,凑了上来。
    “陛下有何妙计?”
    “谈不上什么妙计,只是先试试对面的成色。”
    李明压低了声音。
    这时,侯君集、薛万彻、李道宗三人组也刚从草原回来,在侍从的带领下撬门而入。
    “殿下,您终于称陛下啦!”
    头号反贼侯君集一进门就兴奋地大喊,却见老仇人长孙无忌就坐在李明的下首,朝那家伙哼了一声,又对李明腆着个笑脸。
    “陛下,我军什么时候杀到长安?”
    “就是,成天在沙漠吃沙子都吃饱了,什么时候去关中吃米啊?”不大聪明的薛万彻在一旁起哄。
    李道宗夹在两个反贼之间,尴尬极了。
    作为十四奸党的原始股东之一、原亲王傅,他自然是紧跟李明脚步的。
    但作为大唐宗室、以理服人的礼部尚书,对于和自己的老李家开战这事,他心中还是有颇多感慨。
    “你们来得正好,正有事要与你们商量。”李明喜形于色地迎了上去。
    与众人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直至夜深才散。
    …………
    大明王朝,天下太平,民不知有战。
    而在这一切平静表象的背后。
    帝国的各级官僚体系开始全速运转,边疆的各支军队频繁调动,后勤仓储日渐充盈,打造兵甲战船的工坊通宵达旦地工作着。
    整个国家就像一只攥起的拳头,安静地等待时机的到来,便向对手轰出致命的一击。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1/1940/12907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