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上古神器(上)
推荐阅读:机械末世:我的机甲有亿点强、八零娇妻要离婚,高冷军少失控了、龙王苏醒,美女总裁求领证、娶了棺中女帝,我在都市修仙、地狱归来,仇人颤抖,我高嫁后夺凤位、战锤:以涅槃之名、七零:医妻驾到,冷面硬汉宠上天、盖世神医、从恒大踢后腰开始、剑帝、
因为喜事频繁,不少人还要忙着去打猎打跳打野,修学堂进展缓慢,直到十月上旬,所需的木料、石头和土基等才基本备齐。廖总管征得夫人土司同意,请史道长测算了动土的日子,到土主庙拜过土主后,才正式破土开挖石脚槽子。
史道长、欧麦嘎师傅和禹三少爷都,修学堂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情,比禁大烟、分田地、建义仓更加有意义,一有机会就大肆宣扬啥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之类,大部分人不为所动、不以为然。啥子“万般皆下品”?禹氏土司老爷有好几个一个大字也不识,看哪个竟然敢把他们都列为“下品”?“黄金屋”倒是不大好反驳,天石谷读过书的几个人,虽然住的不是黄金屋,毕竟比一般人家高出一大截。但书中竟然会有“颜如玉”的婆娘,就简直是睁着眼睛瞎话了。夫人土司不能论(因为她本身就是“颜如玉”的,史道长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就是以夫人土司为例子),其他几个读过书的:禹三少爷、史道长、欧麦嘎师傅,也算上“不入流”的大东巴迪尼体古和廖总管,五个人加起来,总共只讨过一个婆娘(就是廖总管以前讨过的那一个,人倒不算十分难看,但跟“颜如玉”根本沾不上边),还跑得不知去向。读了书就会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讨不着好婆娘嫁不着好汉子,恐怕连从禹大少爷开头到长皮结尾的那五个“憨包”都骗不着。但修学堂毕竟是夫人土司亲自定的“大事”,又不要自己出钱出工,那六十几个游民懒汉二流子也不是白干活,所以在话场子中讲起学堂的时候,有禹三少爷、史道长、欧麦嘎师傅等在场的时候,不少人也就将就着“公认”修学堂也是一台“大好事”。
一天上午,一直对修学堂冷眼旁观从来不正眼相看的人们,突然纷纷跑到学堂工地去看稀奇。是几个二流子头天晚上在话场子上放出的风,是在挖石脚槽子的时候,挖到一个奇怪的大东西,刨了半天,露出来一块大石板,上面刻着几个像史道长画符的那种字,每个字都有脑壳大。师傅们马上派人向廖总管报告,廖总管看过后,又跑去向夫人土司和禹三少爷报告;夫人土司和禹三少爷看过后,又派下人去请史道长、欧麦嘎师傅和大东巴迪尼体古来看;都看过后,一致意见是先整个挖出来再看。
学堂工地上聚集了一大群人,夫人土司、禹三少爷、姬姜姐和高山峻、史道长、欧麦嘎师傅、大东巴、廖总管等重要人物都在场,可见此事非同凡响。土司府的下人们守在外围,不准看热闹的人走近。学堂工地上被挖出一个有两间房子大的大坑,大坑边上支起六个大木架子,东西两边各两个,南北两头各一个;每个木架子的顶上都安了一个木轮子,上面拴着老粗老长的牛皮绳子。许多人在大坑里爬上爬下、在大坑周围跑来跑去地忙活着,看不清楚到底在搞啥子名堂。
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有几个胆大的好事者,想躲开守在外围的土司府下人们的视线溜进去,被一顿鞭子抽了回来。反正冬闲时节也没有啥子重要的事情要做,大家就心安理得地慢慢等着,边烤着太阳掐着虱子边七嘴八舌地猜测议论。满身酒味的阿牧扒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大声跟身边的人开玩笑,可能那块大石板下面藏着的,是一所黄金屋;黄金屋中藏着一个颜如玉的婆娘,正在学那个史若水的道长的鬼画符……
一直忙活到将近正午,才见史道长指手画脚地将人分成六队,每队大约二十来个人,东西两边各两队,南北两头各一队,将老长老粗的牛皮绳扛在肩上,随着史道长一声令下,奋力从大坑里慢慢拉扯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怪东西,像是一个巨大的石头柜子。阿牧扒估计,里面虽然藏不了一所黄金屋,但应该藏得下十个颜如玉的婆娘。
又爬上爬下、跑来跑去地忙活了两顿饭功夫,那个大石柜才慢慢移到大坑边了地。史道长指挥三十几个手拿撬棍的人站在石柜四周,一起撬大石柜的盖子。撬了一顿饭功夫,才终于撬开一条缝,三十几个人心翼翼地将石柜盖子抬下来放在地上,史道长探头往石柜里看了一会,直起身来抬头望天。大家跟着史道长抬头往天上看,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只有几只肯定不是美国飞鸡的大鹰在飞翔。突然听见史道长大叫了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接着就像大东巴跳神接近收场时候一样,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不动了。
听见阿牧扒大喊了一声“是宝物”,看热闹的人们群情激动,前推后挤想要冲破土司府下人们用鞭子组成的防线。见姬姜姐挥舞着呼呼生风的皮鞭,领着一伙下人风风火火地赶来助阵,这才连忙收起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坐下来继续烤太阳掐虱子等结果。大家都晓得,那个石柜子固然大,但毕竟是从土司府的地盘上挖出来的,即便满满一柜子都是金银珠宝,恐怕也没有自家的份。明抢抢不过,暗偷偷不着,不如老老实实地坐着看个热闹,心里虽然有些不好过,但如果再加上皮肉受苦,就更加难过了。
被抬到荫凉处灌了几口索尼玛酒,史道长才活转回来,迫不及待地跳起来,跌跌撞撞地跑到石柜旁边,俯着身子慢慢地转了两个圈子,又抬头望了一会天,一屁股坐在地上。
那天,看热闹的人们最终也没有等到结果。只看见石柜里的东西被放进大麻袋里,用手推车直接运到上善观去了,一共是九个大麻袋,用九辆手推车运去的。那个大石柜一直由几个下人守着,不准看热闹的人近前。大部分人对个空柜子没有啥子兴趣,看看快到吃晚饭时间,也就渐渐散去了。第二天早上,那个大石柜也不见了,据也被连夜运到上善观去了。
话场子一连热闹了好几天,各种各样的法千奇百怪。只有一个看法是基本统一的:石柜子里不可能有啥子贵重的东西,更不可能是阿牧扒胡八道的黄金屋和十个颜如玉的婆娘之类。最大的可能,是史道长平时就喜欢四处收集的那些半文钱不值的石头瓦片、破铜烂铁之类。这个道理不消费多少脑筋就能想清楚,不消费多少口水就能讲明白:第一,那东西是从土司府的地盘上挖出来的,即便只是一泡狗屎,也是土司府的。如果是金银珠宝,咋个可能直接运去上善观?第二,夫人土司虽然慷慨大方,但好像没有理由把满满一大柜子金银珠宝送人。那天,天石谷几乎所有头面人物都在场,即便要送,也不会只送给史道长一个人。第三,史道长好像是个不大爱财的。记得当年禹成土司继任后,要送上善观三十亩好田作为“供养田”,竟然被史道长谢绝了,是啥子“修道之人应清心寡欲不为外物所役。”如果是金银珠宝,史道长即便再爱财,也恐怕不好意思当面直接运到上善观去——取得一致后,大家心里多少好受了一些,虽然那些金银珠宝不大可能有自家一份。
一天晚上,近年来被列为“五大酒醉子”之一、开始与排名第一的“酒醉子”禹二少爷齐名比肩甚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的阿牧扒,又人比路宽、连滚带爬地出现在黑石寨最热闹的话场子里,颠三倒四地散布了一个吓人的消息。大概意思是,那大石柜里放着的,是天下第一的不祥之物,专门用来制天下第一的蛊土司——“那种姓九的坏东西”的天下第一凶器。大家虽然仍然不大相信阿牧扒的醉话,但也有些好奇和担心,毕竟,阿牧扒虽然是“五大酒醉子”之一,但不是“五大憨包”之一,不大可能冒险一而再再而三地散布关于“那种姓九的坏东西”的言论。他们都相信蛊的存在,虽然没有人真正见识过。他们都看见了史道长当场晕倒,能够使“最有学问的”史道长当场晕倒的东西,肯定不会是让他们心里不好受的金银珠宝,但也不一定就跟“那种姓九的坏东西”有关系。毕竟,那是比当年的“日本血吸虫病”更要命的东西。
蛊的传由来已久,据早在女娲土司补天造人后不久,在南方的三苗国一带,就有人开始养蛊,用于谋财害命。潞江以西的九山十八寨,也曾一度有人养蛊。蛊的种类,就像九鼎山中的飞禽野兽一样名目繁多:金蚕蛊、银蛇蛊、蛤蟆蛊、蜈蚣蛊、蝴蝶蛊、蝎子蛊、马蜂蛊、石头蛊、篾片蛊、犁头蛊、铁心蛊、失心蛊、钻心蛊、妈里儿蛊、虱盅、鬼蛊等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于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传中最厉害的,就是被叫作九龙蛊的蛊土司。传当年建造上善观的段思源,就是一个养蛊高手,九龙蛊就是他发明的。他曾用九龙蛊,轻而易举地将进犯天石谷的几百个土匪全部消灭。
据史道长考证,在明朝洪武年间禹氏土司先祖移居天石谷之前,各族土著中的东巴、神婆、巫医等,也曾有过养蛊害人的劣迹(没有提到段道长的九龙蛊)。禹氏先祖成为天石谷土司后,就严令禁绝养蛊,凡违令者,有死无生。对禹氏先祖的这一决定,天石谷所有人都是赞同的,因为蛊是专门谋财害命的东西,而且风险极大,一旦遭反噬,反而要加倍破财甚至舍命“嫁蛊”。在天石谷,除了土司府、土主庙、上善观、嘎得教堂和为数不多的几户有自家田地的人家,大家的境况都差不多。甘冒杀头的风险养个蛊出来,难道真有胆子去害土司府、土主庙、上善观和嘎得教堂?(像姬姜姐一样赤手空拳就想去捉匹野牛回来的人能有几个?)即便害了一个两个,那么多人,有好处恐怕也轮不到你(除非是自家人害自家人)。特别是引种大烟后,天石谷绝大部分人家吃穿不愁,似乎更没有必要谋财害命。虽相互交往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这么多年来也没见哪个跟哪个真结下过解不开的死仇。也有人,只有一种蛊是不太害人而对自己有利的,那就是传中的“情蛊”,又叫“铁心蛊”,专门用来打野的。某个男的特别喜欢某个女的或者某个女的特别喜欢某个男的,但是始终对不上话,就给对方下“情蛊”,中了蛊以后,就会一辈子死心塌地地跟着、爱着,撵也撵不走,甩都甩不脱。
天石谷人对专门害人的蛊不屑一顾,对据是“第一害人”的大烟却是情有独钟。就像没有亲眼见过有人养蛊中蛊一样,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啥子人会被大烟害死,连今年中了蛊的大烟,也没听见害死了哪个人(禹老土司是个特殊的例外,另当别论)。再,种大烟的目的,也不是专门为了害人。虽然是自家亲手种的,但又没有强迫哪个来买,强迫哪个去吃。况且还是禹氏土司引进来强逼大家种的,即便真的害了啥子人,帐也首先算不到自家头上——总之一句话,养蛊跟种大烟,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台事。哪个把养蛊跟种大烟眉毛胡子一把抓,绝对可以顶替禹大少爷的位置成为“憨包”中的大土司。
从大石柜扯到蛊、从蛊扯到大烟,翻来覆去讲了无数遍,正感觉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为继,又接连发生了几台怪事情,送来了新的话题。
史道长、欧麦嘎师傅和禹三少爷都,修学堂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情,比禁大烟、分田地、建义仓更加有意义,一有机会就大肆宣扬啥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之类,大部分人不为所动、不以为然。啥子“万般皆下品”?禹氏土司老爷有好几个一个大字也不识,看哪个竟然敢把他们都列为“下品”?“黄金屋”倒是不大好反驳,天石谷读过书的几个人,虽然住的不是黄金屋,毕竟比一般人家高出一大截。但书中竟然会有“颜如玉”的婆娘,就简直是睁着眼睛瞎话了。夫人土司不能论(因为她本身就是“颜如玉”的,史道长在解释这个词的时候,就是以夫人土司为例子),其他几个读过书的:禹三少爷、史道长、欧麦嘎师傅,也算上“不入流”的大东巴迪尼体古和廖总管,五个人加起来,总共只讨过一个婆娘(就是廖总管以前讨过的那一个,人倒不算十分难看,但跟“颜如玉”根本沾不上边),还跑得不知去向。读了书就会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讨不着好婆娘嫁不着好汉子,恐怕连从禹大少爷开头到长皮结尾的那五个“憨包”都骗不着。但修学堂毕竟是夫人土司亲自定的“大事”,又不要自己出钱出工,那六十几个游民懒汉二流子也不是白干活,所以在话场子中讲起学堂的时候,有禹三少爷、史道长、欧麦嘎师傅等在场的时候,不少人也就将就着“公认”修学堂也是一台“大好事”。
一天上午,一直对修学堂冷眼旁观从来不正眼相看的人们,突然纷纷跑到学堂工地去看稀奇。是几个二流子头天晚上在话场子上放出的风,是在挖石脚槽子的时候,挖到一个奇怪的大东西,刨了半天,露出来一块大石板,上面刻着几个像史道长画符的那种字,每个字都有脑壳大。师傅们马上派人向廖总管报告,廖总管看过后,又跑去向夫人土司和禹三少爷报告;夫人土司和禹三少爷看过后,又派下人去请史道长、欧麦嘎师傅和大东巴迪尼体古来看;都看过后,一致意见是先整个挖出来再看。
学堂工地上聚集了一大群人,夫人土司、禹三少爷、姬姜姐和高山峻、史道长、欧麦嘎师傅、大东巴、廖总管等重要人物都在场,可见此事非同凡响。土司府的下人们守在外围,不准看热闹的人走近。学堂工地上被挖出一个有两间房子大的大坑,大坑边上支起六个大木架子,东西两边各两个,南北两头各一个;每个木架子的顶上都安了一个木轮子,上面拴着老粗老长的牛皮绳子。许多人在大坑里爬上爬下、在大坑周围跑来跑去地忙活着,看不清楚到底在搞啥子名堂。
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有几个胆大的好事者,想躲开守在外围的土司府下人们的视线溜进去,被一顿鞭子抽了回来。反正冬闲时节也没有啥子重要的事情要做,大家就心安理得地慢慢等着,边烤着太阳掐着虱子边七嘴八舌地猜测议论。满身酒味的阿牧扒也在看热闹的人群中,大声跟身边的人开玩笑,可能那块大石板下面藏着的,是一所黄金屋;黄金屋中藏着一个颜如玉的婆娘,正在学那个史若水的道长的鬼画符……
一直忙活到将近正午,才见史道长指手画脚地将人分成六队,每队大约二十来个人,东西两边各两队,南北两头各一队,将老长老粗的牛皮绳扛在肩上,随着史道长一声令下,奋力从大坑里慢慢拉扯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怪东西,像是一个巨大的石头柜子。阿牧扒估计,里面虽然藏不了一所黄金屋,但应该藏得下十个颜如玉的婆娘。
又爬上爬下、跑来跑去地忙活了两顿饭功夫,那个大石柜才慢慢移到大坑边了地。史道长指挥三十几个手拿撬棍的人站在石柜四周,一起撬大石柜的盖子。撬了一顿饭功夫,才终于撬开一条缝,三十几个人心翼翼地将石柜盖子抬下来放在地上,史道长探头往石柜里看了一会,直起身来抬头望天。大家跟着史道长抬头往天上看,天高云淡,阳光灿烂,只有几只肯定不是美国飞鸡的大鹰在飞翔。突然听见史道长大叫了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接着就像大东巴跳神接近收场时候一样,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不动了。
听见阿牧扒大喊了一声“是宝物”,看热闹的人们群情激动,前推后挤想要冲破土司府下人们用鞭子组成的防线。见姬姜姐挥舞着呼呼生风的皮鞭,领着一伙下人风风火火地赶来助阵,这才连忙收起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坐下来继续烤太阳掐虱子等结果。大家都晓得,那个石柜子固然大,但毕竟是从土司府的地盘上挖出来的,即便满满一柜子都是金银珠宝,恐怕也没有自家的份。明抢抢不过,暗偷偷不着,不如老老实实地坐着看个热闹,心里虽然有些不好过,但如果再加上皮肉受苦,就更加难过了。
被抬到荫凉处灌了几口索尼玛酒,史道长才活转回来,迫不及待地跳起来,跌跌撞撞地跑到石柜旁边,俯着身子慢慢地转了两个圈子,又抬头望了一会天,一屁股坐在地上。
那天,看热闹的人们最终也没有等到结果。只看见石柜里的东西被放进大麻袋里,用手推车直接运到上善观去了,一共是九个大麻袋,用九辆手推车运去的。那个大石柜一直由几个下人守着,不准看热闹的人近前。大部分人对个空柜子没有啥子兴趣,看看快到吃晚饭时间,也就渐渐散去了。第二天早上,那个大石柜也不见了,据也被连夜运到上善观去了。
话场子一连热闹了好几天,各种各样的法千奇百怪。只有一个看法是基本统一的:石柜子里不可能有啥子贵重的东西,更不可能是阿牧扒胡八道的黄金屋和十个颜如玉的婆娘之类。最大的可能,是史道长平时就喜欢四处收集的那些半文钱不值的石头瓦片、破铜烂铁之类。这个道理不消费多少脑筋就能想清楚,不消费多少口水就能讲明白:第一,那东西是从土司府的地盘上挖出来的,即便只是一泡狗屎,也是土司府的。如果是金银珠宝,咋个可能直接运去上善观?第二,夫人土司虽然慷慨大方,但好像没有理由把满满一大柜子金银珠宝送人。那天,天石谷几乎所有头面人物都在场,即便要送,也不会只送给史道长一个人。第三,史道长好像是个不大爱财的。记得当年禹成土司继任后,要送上善观三十亩好田作为“供养田”,竟然被史道长谢绝了,是啥子“修道之人应清心寡欲不为外物所役。”如果是金银珠宝,史道长即便再爱财,也恐怕不好意思当面直接运到上善观去——取得一致后,大家心里多少好受了一些,虽然那些金银珠宝不大可能有自家一份。
一天晚上,近年来被列为“五大酒醉子”之一、开始与排名第一的“酒醉子”禹二少爷齐名比肩甚至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的阿牧扒,又人比路宽、连滚带爬地出现在黑石寨最热闹的话场子里,颠三倒四地散布了一个吓人的消息。大概意思是,那大石柜里放着的,是天下第一的不祥之物,专门用来制天下第一的蛊土司——“那种姓九的坏东西”的天下第一凶器。大家虽然仍然不大相信阿牧扒的醉话,但也有些好奇和担心,毕竟,阿牧扒虽然是“五大酒醉子”之一,但不是“五大憨包”之一,不大可能冒险一而再再而三地散布关于“那种姓九的坏东西”的言论。他们都相信蛊的存在,虽然没有人真正见识过。他们都看见了史道长当场晕倒,能够使“最有学问的”史道长当场晕倒的东西,肯定不会是让他们心里不好受的金银珠宝,但也不一定就跟“那种姓九的坏东西”有关系。毕竟,那是比当年的“日本血吸虫病”更要命的东西。
蛊的传由来已久,据早在女娲土司补天造人后不久,在南方的三苗国一带,就有人开始养蛊,用于谋财害命。潞江以西的九山十八寨,也曾一度有人养蛊。蛊的种类,就像九鼎山中的飞禽野兽一样名目繁多:金蚕蛊、银蛇蛊、蛤蟆蛊、蜈蚣蛊、蝴蝶蛊、蝎子蛊、马蜂蛊、石头蛊、篾片蛊、犁头蛊、铁心蛊、失心蛊、钻心蛊、妈里儿蛊、虱盅、鬼蛊等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于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传中最厉害的,就是被叫作九龙蛊的蛊土司。传当年建造上善观的段思源,就是一个养蛊高手,九龙蛊就是他发明的。他曾用九龙蛊,轻而易举地将进犯天石谷的几百个土匪全部消灭。
据史道长考证,在明朝洪武年间禹氏土司先祖移居天石谷之前,各族土著中的东巴、神婆、巫医等,也曾有过养蛊害人的劣迹(没有提到段道长的九龙蛊)。禹氏先祖成为天石谷土司后,就严令禁绝养蛊,凡违令者,有死无生。对禹氏先祖的这一决定,天石谷所有人都是赞同的,因为蛊是专门谋财害命的东西,而且风险极大,一旦遭反噬,反而要加倍破财甚至舍命“嫁蛊”。在天石谷,除了土司府、土主庙、上善观、嘎得教堂和为数不多的几户有自家田地的人家,大家的境况都差不多。甘冒杀头的风险养个蛊出来,难道真有胆子去害土司府、土主庙、上善观和嘎得教堂?(像姬姜姐一样赤手空拳就想去捉匹野牛回来的人能有几个?)即便害了一个两个,那么多人,有好处恐怕也轮不到你(除非是自家人害自家人)。特别是引种大烟后,天石谷绝大部分人家吃穿不愁,似乎更没有必要谋财害命。虽相互交往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这么多年来也没见哪个跟哪个真结下过解不开的死仇。也有人,只有一种蛊是不太害人而对自己有利的,那就是传中的“情蛊”,又叫“铁心蛊”,专门用来打野的。某个男的特别喜欢某个女的或者某个女的特别喜欢某个男的,但是始终对不上话,就给对方下“情蛊”,中了蛊以后,就会一辈子死心塌地地跟着、爱着,撵也撵不走,甩都甩不脱。
天石谷人对专门害人的蛊不屑一顾,对据是“第一害人”的大烟却是情有独钟。就像没有亲眼见过有人养蛊中蛊一样,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啥子人会被大烟害死,连今年中了蛊的大烟,也没听见害死了哪个人(禹老土司是个特殊的例外,另当别论)。再,种大烟的目的,也不是专门为了害人。虽然是自家亲手种的,但又没有强迫哪个来买,强迫哪个去吃。况且还是禹氏土司引进来强逼大家种的,即便真的害了啥子人,帐也首先算不到自家头上——总之一句话,养蛊跟种大烟,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的两台事。哪个把养蛊跟种大烟眉毛胡子一把抓,绝对可以顶替禹大少爷的位置成为“憨包”中的大土司。
从大石柜扯到蛊、从蛊扯到大烟,翻来覆去讲了无数遍,正感觉有些力不从心难以为继,又接连发生了几台怪事情,送来了新的话题。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3/3647/224272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