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一片海
推荐阅读:长生从领悟道经心法开始、到点了,我该戴上蝙蝠头套了、我就是你们的天敌、地仙只想种田、娇娇重生要跑路,疯批太子急红眼、诸天之百味人生、绑定邪神聊天群后、重生国公:开局打断逆子双腿、封总,太太想跟你离婚很久了、无声之证、
地下汉宫,盘龙浮雕的鳞甲在殿角铜灯的映照下泛着幽光。
李恪端坐在龙椅侧的紫檀木榻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榻边镶嵌的绿松石——那是当年他从荆州带回的料子,如今已被摩挲得温润如水。
阶下的李敬业一身玄色劲装,腰间的横刀鞘上还沾着今早演武场的尘土,年轻的脸庞绷得像张拉满的弓,连呼吸都带着刻意压制的急促。
“暗卫营的斥候,昨夜在邙山截获了三封密信。”
李恪的声音不高,在大殿里荡开层层回音。
他抬手示意,侍立在侧的镰刀面具人便将一卷泛黄的麻纸递到李敬业面前,“你自己看。”
麻纸上的字迹潦草,墨迹里混着些暗红的斑点,认出那是暗卫专用的密写药水,需用松烟墨调和才能显形。
信里的内容让他后背瞬间沁出冷汗——竟是青州刺史与高句丽旧部私通的证据,字里行间提到的“海路接应”“秋攻洛阳”等字眼烫在他眼底。
“你祖父总,读兵书不如走边关。”
李恪忽然开口,目光掠过李敬业颤抖的指尖,在殿外沉沉的暮色里,“贞观十六年,他在安市城被高句丽人围困,断粮三日,靠煮马鞍上的皮革充饥。”
“那时候他,战场上最可靠的不是兵法,是脚底磨出的茧子。”
李敬业猛地抬头,撞见李恪鬓角的白发。
记忆里那个在玄武门外挽弓射三只苍鹰的亲王,如今眼角的皱纹里已盛得下半个大唐的风霜。
“今日起你就是暗卫了。”李恪的手指在榻沿叩出轻响,节奏与殿外更夫的梆子声莫名相合。
“第一桩事,去查青州刺史府的账。记住,暗卫的刀不是用来砍人的,是用来剖开迷雾的。”
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些不易察觉的温度,“当年你祖父在积石山遇雪,帐下亲兵把棉衣都让给了伤兵,自己冻成了冰坨。”
“这世道的根基,从来不是靠刀子撑着的。”
李敬业抱拳的动作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用力,甲片碰撞的脆响在大殿里回荡。
直到他的脚步声消失在宫门外,镰刀面具人才上前一步,青铜面具下的声音带着金属的冷硬:“大帅,青州水太深,他怕是……”
“水浅的地方养不出蛟龙。”
李恪起身走到那面嵌在紫檀木框里的铜镜前,镜面被工匠打磨得能照见鬓角每一根白发。
镜中人的眼角有一道浅疤,是武德九年那场宫变时,被流矢划伤的痕迹,如今已淡得像条细缝,却在烛光下若隐隐现,像在诉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血色。
“玉不琢不成器,可这雕琢的力道得拿捏好。太轻了出不了纹路,太重了,就碎了。”
“去备车吧。”李恪重新坐回榻上,指尖在绿松石上划出细微的声响,“明日早朝,我要见天后,在青州设市舶司分署。”
“有些暗涌,得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才好。”
东京的海岸总在黎明时分涨潮。
李泰裹着件半旧的锦袍站在观澜台上,海风卷着浪沫打在栏杆上,溅起的水珠在他布满皱纹的手背上凝成细霜。
他身后的侍臣捧着暖炉,几次想上前,都被他摆手制止。
远处的海平面泛起鱼肚白,归港的商船正缓缓靠岸,桅杆上的“唐”字旗被海风扯得猎猎作响。
李泰望着那些熟悉的船影,忽然想起乾武十六年,他第一次在东京港见到阿拉伯商人的情景。
那时的港口还是片荒滩,他拄着拐杖在泥地里丈量,连靴子都陷进了烂泥里,身后的属官劝他回府,他却指着远处的海:“这里将来会是大唐的眼睛,得让它看见整个天下。”
如今的东京港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青石铺就的码头绵延十里,波斯的琉璃、新罗的绸缎、天竺的香料在栈桥上堆成山,穿各色服饰的商人用夹杂着唐话的外语讨价还价,连挑夫的号子都带着几分异域的调子。
李泰看着这一切,干枯的嘴唇咧开个笑容,露出几颗松动的牙齿——这是他用三十年光阴,在大唐的东方种出的花。
“你给我站住!”
尖利的争吵声突然刺破晨雾。李泰转过头,看见栈桥边围了一圈人,一对父子正红着脸对峙。
少年约莫十八九岁,青布衣衫的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个包袱,看模样是要离家出走。
他对面的中年人穿着体面的锦绸长衫,却气得浑身发抖,手里的算盘摔在地上,珠子滚得满地都是。
“我去广州学经商,跟王掌柜好的!”
少年梗着脖子,喉结上下滚动,“你非逼我考明经科,那些之乎者也能当饭吃?”
“我当年就是信了那些商人的鬼话,才赔光了你娘的嫁妆!”
中年人的声音带着哭腔,弯腰去捡地上的算珠,手指抖得半天捏不住一颗,“你以为经商那么容易?去年洛阳米商囤积居奇,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那是你没本事!”
“我同学他爹,靠卖瓷器到波斯,现在家里盖了三层楼!”
李泰的咳嗽声打断了争吵。
他扶着侍臣的手慢慢走过去,锦袍下的脊背其实早就驼了,每走一步,膝盖都发出细微的声响。
围观众人里有人认出了他,低声惊呼:“是魏王殿下!”议论声顿时了下去,连那对父子都愣住了,忘了争执。
“这算盘打得不错。”李泰弯腰捡起地上的算盘,指腹抚过光滑的紫檀木框,“看这包浆,怕是有二十年了吧?”
中年人愣了愣,点头道:“是……是的刚入行时,家父送的。”
“那时候你一定觉得,这算盘能算出金山银山。”李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秋日里晒干的菊花,。
老夫年轻时,也觉得自己能算出大唐的疆土。”
他望向少年,目光温和得像晨雾里的海水,“你想去广州,知道那里的船什么时候离港吗?知道波斯商人喜欢什么样的瓷器吗?知道海上的风暴多可怕吗?”
少年张了张嘴,脸涨得通红:“我……我可以学。”
“是该学。”李泰把算盘递还给中年人,“但不是学怎么赚钱,是学怎么在风浪里站稳脚跟。”
他转头看向中年人,声音里带了些感慨,“乾武十七年,老夫让人在洛阳开窑烧瓷,想跟西域商人换良马。”
“第一批瓷器装船时,遇到了台风,船沉了,窑工的工钱都发不出来。”
“那时候老夫躲在账房里,对着这同款的算盘,打了整整一夜,算出的只有两个字:认命。”
他顿了顿,望着远处的商船继续道:“可后来老夫才明白,有些账,算盘是算不出来的。”
“那年冬天,窑工们自发带着米来探望,‘殿下别灰心,我们再烧’。你看,这世上最值钱的东西,从来不在算盘上。”
少年的眼圈红了,攥着包袱的手松了些。
中年人张了张嘴,忽然叹了口气:“爹不是不让你去,是怕你……”
“怕他摔跟头,就不让他走路?”
李泰打断他,语气里带了些当年的锐气,“当年老夫跟陛下争储,不也闹的沸沸扬扬?”
“有些跟头,摔了才知道路怎么走。”
他望向少年,“你想去广州,可以。但记住,每月给家里写封信,港口的潮涨潮。”
“等你在码头扛过货,在船舱里晕过船,自然就明白,你爹今天摔的不是算盘,是心疼。”
朝阳终于跃出海面,金色的光芒洒在栈桥上,给每个人都镀上了层暖光。
少年忽然走上前,帮父亲捡起散的算珠,声音低低的:“爹,我去跟王掌柜,再等一年……我先跟你学算账。”
中年人愣住了,眼眶瞬间红了。
李泰看着这一幕,慢慢转过身,侍臣赶紧递上暖炉。
他却没接,只是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轻声道:“你看这海,看着温柔,底下的暗涌能掀翻大船。”
“可正是这些暗涌,才把远方的货物送来,把大唐的威名传开。”
海风掀起他的锦袍,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里衣。侍臣低声:“殿下,该回府用药了。”
李泰却摇了摇头,指着远处正在卸货的波斯商人笑道:“你看那胡商,去年来的时候还只会‘你好’,现在都能讨价还价了。”
“这东京啊,就像块海绵,什么都能吸进去,再酿出些新东西来。”
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像怕惊扰了这晨光里的港口。
侍臣看着魏王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佝偻的脊背里,藏着比大海更深的东西——那是一个老人用一辈子光阴,为大唐东方筑起的堤岸,温柔,却坚不可摧。
潮水慢慢退了,露出被冲刷得光滑的卵石。李泰的影子在朝阳下拉得很长,与远处的船影、近处的人声融在一起,像一幅被岁月晕染的画,藏着大唐半个世纪的潮起潮,也藏着每个父亲对孩子的牵挂,每个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这或许就是大唐之所以为大唐的原因——既有龙椅上的深思熟虑,也有海岸边的烟火人间,两者交织,才成了这煌煌盛世。
李恪端坐在龙椅侧的紫檀木榻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榻边镶嵌的绿松石——那是当年他从荆州带回的料子,如今已被摩挲得温润如水。
阶下的李敬业一身玄色劲装,腰间的横刀鞘上还沾着今早演武场的尘土,年轻的脸庞绷得像张拉满的弓,连呼吸都带着刻意压制的急促。
“暗卫营的斥候,昨夜在邙山截获了三封密信。”
李恪的声音不高,在大殿里荡开层层回音。
他抬手示意,侍立在侧的镰刀面具人便将一卷泛黄的麻纸递到李敬业面前,“你自己看。”
麻纸上的字迹潦草,墨迹里混着些暗红的斑点,认出那是暗卫专用的密写药水,需用松烟墨调和才能显形。
信里的内容让他后背瞬间沁出冷汗——竟是青州刺史与高句丽旧部私通的证据,字里行间提到的“海路接应”“秋攻洛阳”等字眼烫在他眼底。
“你祖父总,读兵书不如走边关。”
李恪忽然开口,目光掠过李敬业颤抖的指尖,在殿外沉沉的暮色里,“贞观十六年,他在安市城被高句丽人围困,断粮三日,靠煮马鞍上的皮革充饥。”
“那时候他,战场上最可靠的不是兵法,是脚底磨出的茧子。”
李敬业猛地抬头,撞见李恪鬓角的白发。
记忆里那个在玄武门外挽弓射三只苍鹰的亲王,如今眼角的皱纹里已盛得下半个大唐的风霜。
“今日起你就是暗卫了。”李恪的手指在榻沿叩出轻响,节奏与殿外更夫的梆子声莫名相合。
“第一桩事,去查青州刺史府的账。记住,暗卫的刀不是用来砍人的,是用来剖开迷雾的。”
他顿了顿,声音里添了些不易察觉的温度,“当年你祖父在积石山遇雪,帐下亲兵把棉衣都让给了伤兵,自己冻成了冰坨。”
“这世道的根基,从来不是靠刀子撑着的。”
李敬业抱拳的动作带着少年人特有的用力,甲片碰撞的脆响在大殿里回荡。
直到他的脚步声消失在宫门外,镰刀面具人才上前一步,青铜面具下的声音带着金属的冷硬:“大帅,青州水太深,他怕是……”
“水浅的地方养不出蛟龙。”
李恪起身走到那面嵌在紫檀木框里的铜镜前,镜面被工匠打磨得能照见鬓角每一根白发。
镜中人的眼角有一道浅疤,是武德九年那场宫变时,被流矢划伤的痕迹,如今已淡得像条细缝,却在烛光下若隐隐现,像在诉那些被岁月掩埋的血色。
“玉不琢不成器,可这雕琢的力道得拿捏好。太轻了出不了纹路,太重了,就碎了。”
“去备车吧。”李恪重新坐回榻上,指尖在绿松石上划出细微的声响,“明日早朝,我要见天后,在青州设市舶司分署。”
“有些暗涌,得放在阳光下晒一晒才好。”
东京的海岸总在黎明时分涨潮。
李泰裹着件半旧的锦袍站在观澜台上,海风卷着浪沫打在栏杆上,溅起的水珠在他布满皱纹的手背上凝成细霜。
他身后的侍臣捧着暖炉,几次想上前,都被他摆手制止。
远处的海平面泛起鱼肚白,归港的商船正缓缓靠岸,桅杆上的“唐”字旗被海风扯得猎猎作响。
李泰望着那些熟悉的船影,忽然想起乾武十六年,他第一次在东京港见到阿拉伯商人的情景。
那时的港口还是片荒滩,他拄着拐杖在泥地里丈量,连靴子都陷进了烂泥里,身后的属官劝他回府,他却指着远处的海:“这里将来会是大唐的眼睛,得让它看见整个天下。”
如今的东京港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青石铺就的码头绵延十里,波斯的琉璃、新罗的绸缎、天竺的香料在栈桥上堆成山,穿各色服饰的商人用夹杂着唐话的外语讨价还价,连挑夫的号子都带着几分异域的调子。
李泰看着这一切,干枯的嘴唇咧开个笑容,露出几颗松动的牙齿——这是他用三十年光阴,在大唐的东方种出的花。
“你给我站住!”
尖利的争吵声突然刺破晨雾。李泰转过头,看见栈桥边围了一圈人,一对父子正红着脸对峙。
少年约莫十八九岁,青布衣衫的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个包袱,看模样是要离家出走。
他对面的中年人穿着体面的锦绸长衫,却气得浑身发抖,手里的算盘摔在地上,珠子滚得满地都是。
“我去广州学经商,跟王掌柜好的!”
少年梗着脖子,喉结上下滚动,“你非逼我考明经科,那些之乎者也能当饭吃?”
“我当年就是信了那些商人的鬼话,才赔光了你娘的嫁妆!”
中年人的声音带着哭腔,弯腰去捡地上的算珠,手指抖得半天捏不住一颗,“你以为经商那么容易?去年洛阳米商囤积居奇,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那是你没本事!”
“我同学他爹,靠卖瓷器到波斯,现在家里盖了三层楼!”
李泰的咳嗽声打断了争吵。
他扶着侍臣的手慢慢走过去,锦袍下的脊背其实早就驼了,每走一步,膝盖都发出细微的声响。
围观众人里有人认出了他,低声惊呼:“是魏王殿下!”议论声顿时了下去,连那对父子都愣住了,忘了争执。
“这算盘打得不错。”李泰弯腰捡起地上的算盘,指腹抚过光滑的紫檀木框,“看这包浆,怕是有二十年了吧?”
中年人愣了愣,点头道:“是……是的刚入行时,家父送的。”
“那时候你一定觉得,这算盘能算出金山银山。”李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秋日里晒干的菊花,。
老夫年轻时,也觉得自己能算出大唐的疆土。”
他望向少年,目光温和得像晨雾里的海水,“你想去广州,知道那里的船什么时候离港吗?知道波斯商人喜欢什么样的瓷器吗?知道海上的风暴多可怕吗?”
少年张了张嘴,脸涨得通红:“我……我可以学。”
“是该学。”李泰把算盘递还给中年人,“但不是学怎么赚钱,是学怎么在风浪里站稳脚跟。”
他转头看向中年人,声音里带了些感慨,“乾武十七年,老夫让人在洛阳开窑烧瓷,想跟西域商人换良马。”
“第一批瓷器装船时,遇到了台风,船沉了,窑工的工钱都发不出来。”
“那时候老夫躲在账房里,对着这同款的算盘,打了整整一夜,算出的只有两个字:认命。”
他顿了顿,望着远处的商船继续道:“可后来老夫才明白,有些账,算盘是算不出来的。”
“那年冬天,窑工们自发带着米来探望,‘殿下别灰心,我们再烧’。你看,这世上最值钱的东西,从来不在算盘上。”
少年的眼圈红了,攥着包袱的手松了些。
中年人张了张嘴,忽然叹了口气:“爹不是不让你去,是怕你……”
“怕他摔跟头,就不让他走路?”
李泰打断他,语气里带了些当年的锐气,“当年老夫跟陛下争储,不也闹的沸沸扬扬?”
“有些跟头,摔了才知道路怎么走。”
他望向少年,“你想去广州,可以。但记住,每月给家里写封信,港口的潮涨潮。”
“等你在码头扛过货,在船舱里晕过船,自然就明白,你爹今天摔的不是算盘,是心疼。”
朝阳终于跃出海面,金色的光芒洒在栈桥上,给每个人都镀上了层暖光。
少年忽然走上前,帮父亲捡起散的算珠,声音低低的:“爹,我去跟王掌柜,再等一年……我先跟你学算账。”
中年人愣住了,眼眶瞬间红了。
李泰看着这一幕,慢慢转过身,侍臣赶紧递上暖炉。
他却没接,只是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轻声道:“你看这海,看着温柔,底下的暗涌能掀翻大船。”
“可正是这些暗涌,才把远方的货物送来,把大唐的威名传开。”
海风掀起他的锦袍,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里衣。侍臣低声:“殿下,该回府用药了。”
李泰却摇了摇头,指着远处正在卸货的波斯商人笑道:“你看那胡商,去年来的时候还只会‘你好’,现在都能讨价还价了。”
“这东京啊,就像块海绵,什么都能吸进去,再酿出些新东西来。”
他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像怕惊扰了这晨光里的港口。
侍臣看着魏王的背影,忽然觉得那佝偻的脊背里,藏着比大海更深的东西——那是一个老人用一辈子光阴,为大唐东方筑起的堤岸,温柔,却坚不可摧。
潮水慢慢退了,露出被冲刷得光滑的卵石。李泰的影子在朝阳下拉得很长,与远处的船影、近处的人声融在一起,像一幅被岁月晕染的画,藏着大唐半个世纪的潮起潮,也藏着每个父亲对孩子的牵挂,每个少年对远方的向往。
这或许就是大唐之所以为大唐的原因——既有龙椅上的深思熟虑,也有海岸边的烟火人间,两者交织,才成了这煌煌盛世。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4/4125/247790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