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玄宗究竟干了什么?

推荐阅读:让卷王当炮灰?她逆天改命赢麻了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直播读心毛茸茸,我成了警局团宠影视世界从小舍得开始融合是最高贵的召唤方式!天命神算毒士:开局为女帝献计,请陛下自爆朕来整顿豪门狗血文混沌天帝诀顶级兽夫太缠人,绝美娇雌想出逃

    “宠信的妹妹和儿子争锋,让夹在中间的李旦十分为难,想两头安抚,让两边的矛盾不会激化。”
    “在遇到事情时,李旦会先问太平公主的意见,再询问李隆基的意见。史载:每宰相奏事,上辄问:‘尝与太平议否?’又问:‘与三郎议否?’然后可之。”
    始皇摇头道:“这李旦倒是个好人,可好人未必是好君王,他若真想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相处无事,就必须强势压制其中一方,使之无有可能得取神器,否则其只是居中缓和两方矛盾,不过是延缓些许时间。”
    矛盾依旧会爆发,甚至爆发得比李旦所以为的更猛烈。
    因为李旦的调和并不会真的缓和两方的矛盾,反而会由于时间被拖延,积累得更深,双方的实力也会随时间积累得更强。
    之后到了不得不爆发时,也将变得更炸,不死不休,再无缓和余地。
    王绾也认同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此事上,李旦必须完全斩断一方的念想,全力支持他中意的一方,也许这一方在登基后才会放过另一方。”
    这种事上,岂能和稀泥?
    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其中一方,压制另外一方,才能有机会让两方相安无事。
    但这也很难做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不是省油的灯,不管是支持谁、打压谁,一样会生乱子。
    这是一个没标准解,只有较优解的难题。
    李念道:“太平公主觉得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对她多有妨碍,于是想另立太子。而李隆基也不是个善茬,他姑打的主意,怎可能不知?他也想除掉他这位姑。”
    王翦这时发现了一个问题,问道:“李隆基是李旦第三子,即是李旦还有两子,为何是这李隆基为太子,莫非另外两子已死?”
    要不人能成为名将,准确抓住了李念话里的微细节。
    李念摇头道:“那倒不是,这两位并没死。李旦的长子李宪在李旦第一次为帝时,还被册封为太子。李旦第二次为帝,按嫡长子继承制,李宪当为太子,但被李宪坚决拒绝,其道‘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推举李隆基为太子。”
    王绾抚须颔首,道:“这李宪有德有智,知晓才能不及其弟,便将太子之位让与隆基,既避免了一场兄弟相残之祸,也让大唐减少了一次内乱。”
    虽还不太了解李隆基,但根据目前所知,此人是一位有才干、有帝位野心的人。
    这种人没被立为太子,若不及时除掉,在之后一定会为了帝位发动政变,到时也免不了一场兄弟相残,甚至父子相残之祸。
    这李宪也是个不得了的人,很多人明知道某些事做了会有祸,但还是因为心中的欲念忍不住去做了。
    他们不是看不清形势,而是对抗不了诱惑,克制不住欲念。
    而李宪面对的可是太子之位的巨大诱惑,其不仅克制住了,还主动拒绝,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蒙恬道:“那李隆基对这李宪又如何?”
    要是李隆基把李宪杀了就有意思了,兄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却认为兄活着是威胁,将之除去,更证明大唐皇位的残酷血腥!
    不过,蒙恬还是更想看到李隆基能善待李宪,兄弟相残肯定不如兄友弟恭。
    李念笑道:“李隆基对李宪极好,在李宪生前,李隆基便对其荣宠极厚,在李宪不以天子之称,而称‘弟隆基’。不仅是李宪,李隆基对几个兄弟都相待甚好,即使有人挑拨离间,李隆基也不信。”
    “甚至李隆基曾给李宪和兄弟们写信,他得到传中羽翼登仙的仙药,愿将此药与兄弟们同享,一起同保长龄,永无限极。”
    蒙恬赞道:“兄友弟恭,这李隆基对得起李宪让位之情。若大唐太宗见得此幕,不知会否心生羡慕?”
    李念没回答蒙恬这个问题,继续道:“等其他兄弟都已逝世,唯有李宪还在世时,李隆基对这位大哥的荣宠更厚。李宪过生日,李隆基必会到场为之庆贺,有他吃过觉得味美的东西,会马上分享给李宪……”
    “在李宪去世后,李隆基十分悲痛,下诏追谥李宪为‘让皇帝’。”
    蒙恬感叹道:“能对兄弟如此,又有治国理政之才,无怪乎其能将大唐带至巅峰,想来其在位时,定不会再现太宗、李治那些事。”
    “可惜其未有选好后继之君,致使大唐在他之后便入衰颓。”
    蒙恬觉得他已经猜到了李隆基之后的发展过程,李隆基有才干有能为,对兄弟们也够意思,就算不如太宗,但必定也相差不远。
    尤其在兄弟这方面,李隆基胜太宗远矣,在其治下,大概是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后宫也一片安宁。
    只是李隆基犯了帝王常见的错误,没能选好储君……
    但蒙恬完便见李念又露出刚才那种古怪的神色,难道这李隆基的事有反转?
    可蒙恬一时间又想不出反转在何处。
    李隆基确实是对兄弟们很好,但对儿子们嘛,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寿王李琩表示那真是“父慈子啸”。
    而且,大唐也不是因为李隆基没选好储君由盛转衰,是他创建了大唐的巅峰盛世,也是在其手中将大唐带入衰败。
    李念回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事上:“在李宪辞让后,李隆基被册立为大唐太子。”
    见李念又不回答蒙恬关于李隆基的看法,始皇等人哪还不懂:这子越有意不,越明这个李隆基包有大问题。
    莫非李隆基除了兄友弟恭这点,其他方面都比较离谱,李隆基其实颇为好色,对子女也非常凶狠,后宫也并非一片和谐?
    甚至连大唐,也不是因为其后的大唐之君而衰败,是就在他手中败坏。
    其是大唐巅峰盛世的缔造者,也是亲手开启了大唐的衰败?
    李念继续道:“在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太平公主深刻认识到李隆基是她登基称帝的最大阻碍,可能比李旦这位在位帝王还大。李隆基同样也明白,他这个姑才是他皇位的最大竞争对手。”
    就在此时,王贲提出了一个观点:“李宪辞让太子之位,是否也有此中原因,认为其无法与太平公主相争?”
    还真有这种可能,要是没有李隆基,李旦其他几个儿子未必能斗得过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虽只是李旦之妹,可李旦那时只有这么一个胞妹了,对其十分宠信。
    李念笑道:“或有可能,太平公主的确并非一般人能与之对抗。”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矛盾日深,太平公主数次想让李旦废李隆基太子之位,据史书记载,甚至在宫外拦下大唐重臣,暗示他们可以帮忙废李隆基。”
    “但经过武媚和韦后乱政后,大唐的大臣们哪不懂太平公主心思?这些大臣更倾向李隆基,有大臣更是直言质问太平公主。”
    这就是武媚和韦后把后面人的路给走窄了,都怕再出一个武媚、韦后。
    当然,太平公主和武媚、韦后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姓“李”,即使其登基即位,也依旧可是李唐的江山。
    可众臣同样会思考在太平公主之后呢?
    太平公主会把江山继续传给李唐宗室,还是传给她自己的子女?
    继位的子女要不要改“李”姓,还是坚持用他们的父姓?
    若是后者,跟武媚所行、韦后欲行之事又有何区别?
    为了江山稳定,这大唐的神器还是由李唐男子执掌得好!
    从一开始,太平公主登基即位的可能性便已不高。
    可那个位置太诱人,而且她母后曾成功过,嫂子差“点”成功过,太平公主怎可能甘心放弃?
    “见自家妹妹和儿子的矛盾已到了他难以调和的地步,李旦做了个很有意思的决定。”
    始皇心中一动,猜到了是什么决定,只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始皇道:“莫非李旦主动禅位给了李隆基?”
    其他人一听也反应过来,从李念话中,他们已大概看出李旦这人的性格,觉得是此人能做出的决定。
    这李旦虽看起来没啥大的才能,但能主动禅位这点,便已超过了太多人。
    李念笑道:“不错,李旦觉得调和不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索性来个眼不见为净,而且他可能还存着让李隆基登基即位,造成既定事实,能彻底断了太平公主念想,让两人不再继续斗下去的意图。”
    “来,李旦之所以禅位,还有太平公主的功劳,她本来是想借‘天人感应’的谶纬之在李旦面前打击李隆基。”
    到这里,李念准备给后世的儒家也上点眼药,虽现在的儒家不是后世儒家,但仍旧要保持警惕,防止大秦的儒家劣化。
    “‘天人感应’之,陛下和诸公定是知晓,但此在西汉时被儒家大儒董仲舒重新赋义阐述,与君王相联系,再之后更是被有心人作为打击君王或政敌的武器。”
    “天人感应”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不能认为这东西出于儒家,就完全是坏的。
    “简单讲便是,天子失德,老天就会降下异象灾劫,天子若为有德之君,老天就会降下祥瑞庆贺。所以,天下间有了灾劫或异象,那必定是天子本人或天子身边有人出了问题,若不及时处理,老天就会降下更重的灾劫,危及整个社稷。”
    始皇等人以前也有些信这,但从李念那知晓科学后,已不再信。
    但他们也明白在那些迷信的帝王那,这种攻讦的手段将能发挥多大的用处。
    始皇看向李念,暗道:幸亏有这子,他才没像那些迷信的帝王!
    李念继续道:“据史载,太平公主找了一位懂天象的术士向李旦上言:‘彗所以除旧布新,又帝座及心前星皆有变,皇太子当为天子。’”
    听到这,蒙恬脸上的表情古怪,道:“太平公主是想在李旦面前进谗,以这谶纬之使李旦对李隆基心生猜忌,从而使父子隔阂?”
    王贲接话道:“但太平公主没想到李旦的做法时,既然天现异象,想让李隆基为天子,他何不顺承天意,主动禅位?”
    太平公主属实没料到她这位兄长会愿意放下帝王之权。
    这剧本不对,皇兄,我是想让你忌惮李隆基的,不是想让你禅位给李隆基那子的。
    李念笑道:“李旦当时听到那术士的话时,只怕想的是‘一言为定’,正好趁这个机会直接禅位,省得再看妹妹和儿子斗来斗去。”
    “太平公主和其党羽听到李旦要禅位,当时便急了,李旦在位其实对他们更有利,可李旦禅位给李隆基,他们便将陷入劣势。”
    “身为皇帝的李旦才是太平公主最大的依仗,可现在这个靠山要走,还要将她的对头给搬上皇位,她要面对的不是皇太子李隆基,而是大唐皇帝李隆基。”
    “且李旦为皇帝,李旦还能调和她和李隆基的矛盾,让二人彼此间有缓和余地,李旦禅位一去,她和李隆基将开启生死争斗,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李念道:“所以出现了颇为有趣的一幕,在李旦宣布要禅位给李隆基后,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力谏,以为不可。”
    没想到她老哥李旦居然这么“实诚”,太平公主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但李旦心意已决,坚定地要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即位后,太平公主野心未灭,仍想争一争皇位,据某些史书记载,似是太平公主党羽更多,实力更强,李隆基情势更危。”
    “可在先天二年七月,实力更强的太平公主却不堪一击,被李隆基一举击溃,其麾下迅速被捕被杀,太平公主逃到山里的寺庙,事发三天后出寺,被李隆基下诏赐死于家中。”
    蒙恬道:“李旦此时可还在世,其未曾为太平公主向李隆基求情?”
    李念道:“李旦当然还在世,他也得知了此次政变,但他如何能劝?妹妹和儿子已成水火之势,必有一死,且李隆基那时已势成,他也不能强令。”
    “太平公主死后,李旦也正式归政于李隆基,他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成为一名真正的太上皇。大唐也在此时正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名为‘开元’!”
    “诗圣杜甫曾在他的诗《忆昔》中写到:忆昔开元全盛日,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可知开元盛世有多辉煌,那个时代有诗仙李白,诗歌如同天上来,有华夏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有写下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的张若虚,那是一个璀璨夺目的时代。”
    李念摇头叹息道:“可惜,成也玄宗,败也玄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尽管早就猜到李隆基既是大唐巅峰盛世的缔造者,也是大唐衰败的开启者,此刻听到还是有些唏嘘。
    “后世许多人认为玄宗若是早死二十年,纵使他在众多帝王中排不了第一,也绝对能进前三,汉武都未必及得上他。”
    “玄宗当皇帝挺好的,就是活得太久,死得太晚!”
    这李隆基究竟在后来干了什么,会得到这种评价?

本文网址:http://www.xiaoyao666.net/xs/4/4846/282291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m.xiaoyao666.net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